張頤武:社會對于清明節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芳草綠野恣行事
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
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
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節將至,又到了商家促銷、旅游攬客的時間,對于許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來說,這個節日更多只是一個短假期,休息、聚餐成為多數人的選擇,盡管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節日活動,但多局限于小圈子內,很難成為大眾的公共活動,因而,節日的氣氛依舊單薄。
四月,暮春時節、草長鶯飛,本應該是詩一般的季節,大自然的氣息澤被著所有的人。在美國,四月是著名的詩歌月,每年四月,全美的出版商、書商、文學組織、圖書館、學校和詩人都齊聚一堂,頌揚詩歌,贊美和紀念它在美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成千上萬的商業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參加詩歌閱讀、節日慶典、圖書展覽、詩歌沙龍等慶祝活動。巧合的是,4月5日,詩歌月總是會舉辦大型的朗誦活動,吸引著無數的大中小學師生、詩歌愛好者以及普通的民眾。在日本,四月是櫻花開放的季節,慣常也有許多大型的詩歌活動,詩人們會把自己的詩句掛在樹上,任人欣賞。
如何讓春天更富有詩意,如何讓節日更有文化的意蘊?
對此,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中國的清明節,本身蘊含著家族、歷史的厚重感,同時又是大自然節奏中的一環,此外還容納了寒食節等傳統的內容,是一個文化內涵深厚的節日,近幾年來,清明節的一些活動也漸漸地開始增多,但對于年輕人來說,能夠體會的確實還不是很多,因此,才會有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假期,覺得沒有節日氣氛”。
清明節是多元的節日
北京晨報:清明節將至,很多人對于這個節日的期待可能僅限于是個假期,您怎么看?
張頤武:清明節本身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節日。首先,慎終追遠,這種情懷不僅僅是對一個家族血脈傳承的認可和依賴,同時也是中華民族血脈的延伸。一個民族的現在,總是有過去許許多多的經驗和累積組成,中國人對于祖先的重視,正是來自于對歷史和過去的重視,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說,這樣一個含義,其實也給中國人增加了一個歷史的維度。中國是一個歷史最完全的文化,它的傳統特別的全面和豐厚,而在這樣一個節日中,通過一些儀式,讓人們能夠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到這些厚重的歷史和鮮活的傳統,正是節日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其次,四月是暮春時分,大自然的節奏恰好到了這樣一個生命發端、萬物生長的時間,因此,傳統的清明節活動中又有踏青、秋千、蹴鞠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
北京晨報:一直都有不少人感嘆節日的氣氛很單薄,為什么會這樣?
張頤武:過去很多年,我們對于這個節日不夠重視。近年來重視的程度已經大大增強,相關的活動也漸漸地多了,但是年輕人能夠切身體會的并不多,也就是說,它和年輕人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離,這恐怕是人們覺得氣氛不足的重要原因。
隨著傳統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當農業化社會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大都市聚集了更多的人,高速、高壓的生活下,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也隨之越來越遠。
如何才能讓傳統節日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幾個看起來好玩的表演或者活動,這是傳統節日能否在現代社會重新活化的關鍵。張頤武說:“活化節日,更重要的在于社區,在于公共活動的豐富。假如公共生活匱乏,社會一片渙散,鄰居老死不相往來,那么節日自然就難以真正活過來,就只剩下一個吃喝玩樂的假期了”。
歷史最悠久的節日
清明可能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節日之一,它本身和時令、季節有關,是中國人最初認識大自然的一個智慧結晶,和幾千年中國農業社會基本的文化息息相關。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很多文化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慎終追遠,表達對于歷史、對于祖先的感情。此外,它還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等節日的內容,讓它變得更加豐富和厚重。
北京晨報:許多國家在四月這個春夏相交、百花開放的時節都有很多相應的文化活動,我們是否可以借鑒?
張頤武:其實現在各地也漸漸興起了很多和傳統節日相關、和季節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各種詩歌朗誦會,這樣的朗誦會中秋節更多一點,清明節也有,不過相對比較少,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公祭、環保等方面的活動。但是顯然,這樣的活動還不夠,而且各自為政,比較少有大范圍的公共活動,而且一些活動顯示出小圈子化、私人化等現象,公共性不足,這對于清明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來說,可能就顯得單薄一點。
北京晨報:為什么說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張頤武:清明可能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節日之一,它本身和時令、季節有關,是中國人最初認識大自然的一個智慧結晶,和幾千年中國農業社會基本的文化息息相關。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很多文化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慎終追遠,表達對于歷史、對于祖先的感情。此外,它還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等節日的內容,讓它變得更加豐富和厚重。因此,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在現代化的今天,怎樣讓年輕人能夠更多地去了解、感受和體會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前,整個社會對于清明節確實越來越重視,這是好現象,但是還遠遠不夠。
節日需要生動豐富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家庭的熏陶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從小開始,每年到了特定的時候,就能夠鄭重其事地參與特定的活動,建立起來一種儀式感,它對于節日、對于文化的體會就會很深刻;相反的,如果年紀很大了,才開始參加,儀式感就很淡,也就缺乏那種深入生命的體會了。
北京晨報:為什么說整個社會對清明的重視還不夠,表現在哪里?
張頤武:一方面不夠生動,另一方面不夠豐富。節日必然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它才是鮮活而生動的,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所以,當前我想,應該探索一些能夠和當下生活聯系緊密的新路徑。比如說通過一些公共活動,把傳統文化和音樂、表演、詩歌等當下的年輕人能夠喜歡和接受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再如,把清明祭祀的傳統和環保結合在一起,對人類祖先的尊重,和對大自然的尊重一點兒也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推動。同時,也要更加生動地把傳統文化的意義講給大家,現在雖然說很重視,但是這種文化意義的普及不足,而且有時候相關的宣傳往往官話很多,效果不大。
北京晨報:怎么樣才能起到切實的效果的呢?
張頤武: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在家庭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家庭的熏陶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從小開始,每年到了特定的時候,就能夠鄭重其事地參與特定的活動,建立起來一種儀式感,它對于節日、對于文化的體會就會很深刻;相反的,如果年紀很大了,才開始參加,儀式感就很淡,也就缺乏那種深入生命的體會了。當前,八零后的年輕人開始做家長,應該更加加強對這些年輕的家長們的文化熏陶和教育,而且不光是教育,也要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節日文化的深厚內涵。
發現民間的力量
節日文化活動,恰恰最需要中間組織,國家和家庭固然也起作用,但是缺少了中間組織,缺少了民間本身的力量,節日就會變得表面化,或者變得私人化,公共性不足,公眾參與的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夠,影響力不足,自然節日氣氛也就很淡。
北京晨報:怎樣才能加深人們對于節日文化的感受呢?
張頤武:一方面,政府提倡很重要,我們還是一個政府影響力非常大的國家,政府的作用不能忽視,它還可以給文化活動提供許多必要的基礎和條件,比如活動的平臺等各方面的幫助。另一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民間的力量,比如說社區,社區對于節日的活化、對于文化活動的推廣非常重要,僅僅憑借家庭的作用遠遠不夠。當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家國兩頭重的社會,家庭和國家的影響力都很大,但是中間組織的活力卻遠遠不夠,社區渙散、民間組織稀少,而且活動力不足。而節日文化活動,恰恰是最需要中間組織的,國家和家庭固然也起作用,但是缺少了中間組織,缺少了民間本身的力量,節日就會變得表面化,或者變得私人化,公共性不足,公眾參與的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夠,影響力不足,自然節日氣氛也就很淡。
北京晨報:社區渙散也確實是很多人擔憂的問題。
張頤武:在西方,人們門一關,也是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但是他們有宗教傳統,很多宗教活動本身就是通過社區完成,人們在這樣的活動中,互相了解、交流,同時又有特定的活動儀式,這就增強了活動的公共性。而在中國,傳統的大家族本來承擔著公共生活的責任,但隨著大家族的消解,城市中高樓林立、社會繁多,但是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使得公共生活空缺,文化活動失去依托,節日也就沒有了氣氛。
權責清晰的公共生活
社區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的載體。現在中國人的社區活動,可能更多集中在維權方面。人們的權利意識高漲,這當然很好,但是另外一方面,公民意識不僅僅只有權利,還有責任意識,不僅僅要求權利,同時也要有建設社區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當然要伸張我們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有建設美好的公共生活的責任意識。
北京晨報: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
張頤武:對于任何節日來說,其實都一樣。社區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的載體。現在中國人的社區活動,可能更多集中在維權方面。人們的權利意識高漲,這當然很好,但是另外一方面,公民意識不僅僅只有權利,還有責任意識,不僅僅要求權利,同時也要有建設社區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當然要伸張我們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有建設美好的公共生活的責任意識。沒有這樣的意識,傳統節日就很難在社區中活化,就更不用說在整個社會環境中活化了。不論是詩歌月也好,環保季也好,其實本身是一種公共的文化生活。而公共生活,首先需要從社區開始,然后才能逐漸輻射向整個社會。
北京晨報:如何建立這樣的公共生活的?
張頤武:有權利意識,也有責任意識,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公民意識。不光是把權利拿回家,也要給社會分一點,沒有責任意識的社會是一個相當脆弱的社會。而要建立這樣的意識,比如說從最基礎的守望相助開始,慢慢建立一個公共生活的規則和意識。只有有了好的公共生活的意識,才有可能有好的節日文化,才有節日氣氛。否則,節日對于人們來說,也就是一個短假期,吃個飯,逛個公園,然后回家睡覺。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