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將帶來什么?
四川德格縣德格印經院 資料圖片
一名彝族演員在表演彝族舞蹈。 新華社發(胡超攝)
羌族碉樓 資料圖片
近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這個涉及西部七省區,核心區域內藏、羌、彝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760萬人,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里的《規劃》將為西部地區和文化產業帶來什么?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五年的理論研究積淀和深厚的產業基礎。”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是規劃的主要推動者,他向記者介紹了“創意”的由來: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文化重建過程中,立足于藏羌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文化部設立了國家羌族生態保護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災后重建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在此基礎上,希望建設以“藏羌彝文化走廊”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產業帶,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其實最早的創意基礎是費孝通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藏彝走廊’這個民族學概念。”劉玉珠說,“我們只是找到了文化產業這個新的切入點,串起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把學術概念變成實施規劃,把歷史地理概念拓展延伸到社會經濟文化領域。”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規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舉,體現了融合發展的特點。”劉玉珠認為《規劃》有三個方面的融合。
首先,是空間的融合。將川、黔、滇、藏、陜、甘、青等七省區的文化產業資源進行統一規劃,進行跨地區、跨行政區劃的產業組合。打破了區域限制,使得文化旅游現象在城鎮與鄉村的不同形態與結構中融合,使得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能跨區域流動。
其次,是發展方式的融合。挖掘整合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公共文化、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資源,實現區域生態、文化與旅游業的交融發展,保護生態與文化資源,創新文化與旅游業開發方式,實現區域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共榮。
第三,是產品的融合。通過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區域內的不同項目的建設,整合資源與市場,實現區域內文態、業態、生態、形態融合,打造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化旅游產品,富民利民。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規劃,還是政府轉變職能的一個有益嘗試,政府通過頂層設計,主動用規劃引導產業發展。”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認為,這對于在國家層面上建設“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帶”、長江經濟帶,乃至建設國際間的“絲綢之路”文化帶,都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
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知名風景旅游區九寨溝,每天晚上有九場演藝表演同時上演,不絕于耳的“扎西德勒”與豪爽的酒歌讓這里每年能接待觀眾68萬人次,實現產值1.2億元。
“藍天雪域為景,碉樓青山為臺”的中國羌族博物館、凸顯羌藏文化民俗的汶川縣映秀鎮,是“云朵中的民族”——羌族文化產業的內容。在四川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項目有660余個,完成投資20多億元。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位于中國西部腹心,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繁衍遷徙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區域內自然生態獨特,文化形態多樣,文化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沉積帶。”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唯平介紹說,近年來,藏羌彝地區文化產業快速起步,呈現出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成為支柱性產業的巨大潛力。比如,藏族手工藝品已進入香港、澳門等特區及尼泊爾、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國家。
截至目前,四川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已規劃重大文化產業項目42個,項目投資總額達88.2491億元,涉及文化旅游、演藝娛樂、民族工藝品等多個文化產業門類,基本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產業布局。竇唯平表示,規劃的實施,將推動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促進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創造社會和文化價值
“我被少數民族文化豐富的多樣性震撼了。”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在調研中深深地感受到,發展以民族文化交流和民俗文化傳播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形態,能夠提升少數民族同胞對國家的認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和睦、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熊澄宇了解到,走廊相關地區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現象十分突出,是中華民族和諧共居、文化交融的縮影。目前,有20多個民族在走廊地區和諧共居。
云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是彝族祖庭所在地,在這里,彝族、回族、白族和漢族和睦相處。四川甘孜州有元朝中央政府扶持成長的德格土司,明清兩代朝廷扶持的明正土司。朝廷派去的駐藏大臣多數經過甘孜州前往拉薩,張大千等漢族文化藝術大家曾作客甘孜州吟詩作畫。
《規劃》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和傳統文化的干擾與損害,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在產業發展尤其是特色街區、特色村鎮、園區基地建設中,突出傳統特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毀壞古跡和歷史記憶,不強行撤并村莊。
“文化是人們溝通的橋梁和情感聯系的紐帶,能夠起到社會的潤滑劑、減壓閥和穩定器作用。”熊澄宇認為,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應注重科學發展,以優秀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利用為核心,尊重當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堅持生態文明、傳承文化。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