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有件事兒值得你“死磕”,挺好!
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電影金熊獎的國產影片《白日焰火》本月即將與國內觀眾見面。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影片主演廖凡。見到廖凡的時候,這位新科影帝滿面倦容。
我說:“從得獎到現在,我猜你已經說得想吐了吧?”
“是的!”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坦誠得讓我有些意外。“剛開始說的時候特有激情,說著說著就變得張口就來,也說不出什么新東西了,我對自己有點兒失望。但是得獎的時候確實很激動。”
2月14日是廖凡的40歲生日。演了一輩子話劇的父親給遠在柏林的他發短信:“希望你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老人沒想到,40歲的第一天,兒子就憑借在電影《白日焰火》中的表演,成為第一位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的中國人。他在兒子報喜的電話里得意地說:“你看我說中了吧!你確實更上一層樓了吧!不要驕傲,少喝酒。”
對于廖凡來說,也許沒有什么比這尊“銀熊”更好的40歲生日禮物了。1997年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如今在年輕人扎堆兒的演藝圈里,他已經算得上“老人”了。話劇、電視劇、電影,他塑造了50多個角色,并不算多。而說到電影,17年里一共拍了16部,對于許多稍有名氣的演員來說,委實少得可憐。
“太多了!我自己都沒想到,我竟然演過50個多角色。我覺得太多了!”他又擺手又搖頭。“可能是我腦子笨吧,接太多我真演不過來。心里有底我才能游刃有余,表演的時候才有靈感,沒準備好的時候我總會很局促,我不想給自己留太多遺憾。”
他大概是習慣了扣在自己頭上這頂“笨”的帽子。從小到大,好朋友都說他“笨”。問他怎么理解“笨”,他伸手摸摸下巴上的一小撮胡須:“‘笨’就是認真、執著、專注吧……怎么都是些好詞兒?”他大笑,身子后仰,兩條腿都揚起來。“其實就是‘死磕’。我們那會兒排話劇的時候,都說‘死磕’,這個詞兒又準又狠。一輩子能有一件事兒值得你‘死磕’,我覺得挺好的。”
他的“管家”——華誼兄弟經紀公司的宣傳總監胡佳文說,廖凡對劇本非常挑剔,他接戲的謹慎勁兒在圈兒里是出了名的。
“都挑什么樣的演呢?”我問他。
“我對性格單一的角色挺瞧不上的,我喜歡人物要多面一些,從某種角度上說也就是更真實一些。我喜歡那種熱烈的、爆發力強的表演,喜歡人物有淋漓盡致的釋放。激烈的戲演起來,可能自己更過癮,但有時候我也想,可能觀眾看的影視劇太多了,也愿意看點兒激烈,這一點上我可能確實有點兒迎合觀眾。”他再次摸摸胡須,狡黠地一笑。
說起獲獎這件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廖凡終于紅了。這么多年都沒紅,大概是因為從話劇舞臺到電視劇,再到電影,他演的往往都是些小配角。1999年版的話劇《戀愛的犀牛》里,他是人堆兒里連名字都不必有的那一個;電視劇《像霧像雨又像風》《別了,溫哥華》,電影《集結號》《讓子彈飛》等作品里,可能觀眾壓根兒都記不住他的存在。有人調侃:“經常是劇情演到1/3的時候他就死了”。
這種不溫不火的狀態,對許多演員來說并不好受,但廖凡似乎很淡定,他說這種默默努力、默默等待的過程,是一種訓練。“你不就是在等一個機會嗎?機會來的時候你得有能力去勝任才行。”
“就像修行一樣?”
“不是,沒那么苦。”坐在沙發上,他開始發揮他訓練有素的身體語言,胳膊腿腳都比劃著。“有人一說堅持就覺得特慘,肯定是咬著后槽牙。但我不喜歡那種說法。我覺得要那么慘你還堅持干嗎呀?沒必要耗費。我覺得要保持愉快,因為堅持本身的意義就是讓你保持愉快。”
這大概是他這么多年演了這么多小角色的原因。也不是沒有人找他演主角,但他始終很“笨”地堅持自己的挑剔,并且怡然自得。
直到他遇到了電影《白日焰火》。故事發生在東北小城。落魄的卸任民警張自力偶然卷入了一起連環碎尸案的調查,在破案的過程中,他陷入了復雜的感情糾葛,內心生出對現實生活邏輯的思索與追問。
“選擇這個人物,是因為他讓我覺得熟悉,或者說,他讓我覺得,如果把我自己想象成他去生活,也是成立的。因為我覺得他破案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尋找,尋找自己,讓自己更清晰,當然他也尋找到了愛情。我也一直在尋找自己,拍這部片子的時候,這種尋找更深入了。”廖凡說。
為了詮釋好張自力這個角色,廖凡在短時間內增肥了10公斤,還用半個月時間在當地刑警隊體驗生活。廖凡說:“我對體驗生活這事兒特別有興趣,這是得到快樂的重要部分,因為生活比電影更有戲劇性。”
“所以,付出跟回報是對等的嗎?”
“不一定。但是公不公平自己心里應該清楚。”他又摸摸胡須,認真地說:“我覺得這個獎的榮耀蓋過了我的付出。”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