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為蘇軾書跡《功甫帖》原件在京亮相
傳為蘇軾書跡的《功甫帖》原件18日下午在北京亮相,這是這件飽受真偽爭議的書法作品第一次在國內公開示人。《功甫帖》被認為是除官方博物館收藏之外,唯一在市場上流傳的蘇軾書跡,去年9月由上海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800萬美元(大約5037萬元人民幣)競得。但去年12月,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有關研究人員指此件書跡為“清代雙鉤廓填偽本”,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這次《功甫帖》亮相北京,并公布了高清掃描圖和高清背光圖,《功甫帖》的收藏方——上海龍美術館以此為依據,欲否定《功甫帖》為“清代雙鉤廓填偽本”的結論。
上海龍美術館介紹,《功甫帖》通過高倍掃描儀的放大,清晰可見眾多自然書寫特性,例如回鋒提筆處、筆畫交叉處顯然有較濃的墨色;偏鋒掃過紙面時偶然發生的不規則缺口,聚墨處邊緣有自然滲出筆畫邊緣的痕跡,以及自然有力的游絲等。與《功甫帖》原跡裝裱在一起的還有一件清代翁方綱雙鉤廓填的摹本,經過同樣條件放大,翁方綱勾摹本則可顯見筆觸的不完整,運筆有所遲疑,墨色有改的痕跡,墨色和勾的線不完全吻合,明確的邊緣勾線等特征。
一般來說,雙鉤廓填要用較薄且透光性較好的紙張。與翁方綱雙鉤廓填的摹本所用紙張相比,《功甫帖》原跡紙張更厚,透光性也較差。主辦方還援引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對功甫帖所做的技術鑒定,指出功甫帖用紙與北宋李建中《同年帖》、蘇軾《致知縣朝奉》為同一種紙張。
《功甫帖》即使不是“清代雙鉤廓填偽本”,是否就一定是蘇軾真跡呢?針對這個疑問,主辦方重點介紹了《功甫帖》上的一方殘印。這方殘印只有“世家”兩字,但通過圖像比對分析,這一印章與臺北故宮收藏的北宋徐鉉《私誠帖》、北宋呂公綽《真誨帖》、北宋黃庭堅《嬰香帖》等北宋名跡中的“義陽世家”印章相一致,應為“義陽世家”殘印。此外又經過宋代傅洵美《義陽世家事略》等宋代文獻的考證,主辦方認為“義陽世家”印鑒的所有者,很可能就是南宋末期的傅清叔。這樣使《功甫帖》的早期遞藏史出現了明確線索。這支持了張蔥玉、徐邦達等近代書畫鑒定家認為《功甫帖》為蘇軾真跡的結論。
據悉,《功甫帖》此后將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的開館大展“開今·借古”中以專題展的形式展出。除了原作,有關《功甫帖》真偽論辯各方的所有學術觀點也將以文獻的形式共同展出。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