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晚可以“咬文嚼字”
一年一度的《咬文嚼字》“挑刺”春晚大會再次上演,主持人張國立和經典歌曲《想你的365天》中槍。有網友指責《咬文嚼字》過于較真,其編輯部名譽主編郝銘鑒為此回答記者:“我們挑出的錯并非每一個都是嚴重的典型差錯,更重要的是為了引起大家對一些普遍現象和趨勢的重視。”
被譽為“語林啄木鳥”的《咬文嚼字》雜志社,從2006年起便持續關注央視春晚,為大年夜的文化盛宴把好語言關。今年,《咬文嚼字》發現春晚語言文字方面的錯誤主要有:張國立將“血脈僨(fèn)張”讀成“血脈噴(pēn)張”;歌詞中的“滄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飾;開頭短片里說“春晚是想你的365天”,是明顯混淆了農歷年與公歷年,等等。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咬文嚼字》所列出的春晚語言文字錯誤,委實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語言文字如此規范嚴謹,大到文史,小到字詞,都是有講究的,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然而,作為普通觀眾,我們收看春晚時只顧找樂,誰在意過哪部作品用錯了文史知識,哪部作品用錯了字詞?所以說,《咬文嚼字》考察春晚文字質量的做法很有意義,讓普通觀眾知道了春晚的語言文字錯誤,掌握了更多的文史知識。同時,及時指出春晚文字錯誤,能少讓其對觀眾產生誤導,這不光是對春晚負責,更是對全國觀眾負責。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咬文嚼字》如此嚴謹、負責的態度及做法,在某些網友看來竟然是“較真”“挑刺”“小題大做”“沒事找事”……我們不明白,在“全民吐槽”已成另一種“春晚現象”的背景之下,網友們為何不能接受、甚至不能容忍《咬文嚼字》為春晚糾錯?套用一句古話,難道真是“只準網友‘吐槽’,不許媒體‘咬文嚼字’”?
每年春晚結束后,網上總會有鋪天蓋地的評論出現,一些批評還說得很尖刻。不是說春晚不可以批評,關鍵要批評得合理、有效,有助于改進不足。那些隔靴搔癢、牢騷怪話式的批評,比起《咬文嚼字》的“較真”來,顯然缺乏誠意及針對性,多少有點令人遺憾。而《咬文嚼字》每年在春晚結束后,都在第一時間組織行家里手對其糾錯,并且從2006年起,一直堅持到現在,真是不容易。
當然,作為央視方面,也應因勢利導,讓《咬文嚼字》在對春晚糾錯上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每年春晚結束后,能否委托《咬文嚼字》發動全國觀眾進行挑錯、糾錯,然后在元宵晚會上進行總結,并給予適當獎勵?再進一步,每年春晚籌備期間,能否提前邀請專業人士擔任顧問,專門為各個節目及主持人串聯詞的語言文字進行把關?這樣的話,春晚直播時就會少一些語言文字方面的錯誤,質量上就會多一份保證。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