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報道引關注 家風之困倒逼家風之問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采訪多位知名人士、企業家、作家和普通民眾,引發了公眾對“家風”的關注與熱議。
同去年“你幸福嗎”的街訪一樣,公眾對“家風是什么”的回答同樣五花八門。其中不乏“家和萬事興”、“勤儉持家”這類包涵傳統文化精髓的認識,但也出現了諸如家風是“老公掙錢老婆花”,家風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這樣的怪論;更離譜的答案,家風就是“我家風很大”等等。對于家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答案自然也會有所不同。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家風的答案越多元,恰恰說明公眾越不知道家風是什么。
我們的祖輩是有家風的,而且往往都是白紙黑字貼在墻上,心口相傳記在心里的。無論是書香門第,還是耕讀之家,或者是官宦富賈,都十分注重家風。正如莫言所言,家風好代表這個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這是一種傳統,當然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放在100年前,我們有類似“家風是什么”的采訪,我相信答案肯定不會像今天聽到的一些這么亂七八糟,而且沒有一點文化含量。因為傳統的家風很可能就是幾個字,一副對聯就能概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些所謂的家風實際上算不上什么家風,而更像是應試的答案。
家風是什么,這樣的追問當然很有意義。因為通過追問,可以讓每一個人去思考,去反思,去總結。我們現在有了比祖輩更優越的物質條件、生活條件,但一些人的操守和道德品行并沒有太大的提高。我們在追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努力實現跨越的過程中,似乎失去了一些什么。如今,為數不少的人已不再提“立言立德立行”,也鮮見用傳統道德中依然閃耀光華的信條去指導日常生活,有的人甚至都喪失了基本的“禮義廉恥”。造成這一切的因素當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傳統傳承的斷裂。我們割斷了與傳統相連的臍帶,我們打碎了舊道德,卻并沒有或還來不及讓新道德生根發芽。雖然我們說一代更比一代強,然而代溝卻一代代地加深,與傳統道德的距離越來越遠。不要說傳統的文明禮讓,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雷鋒精神”都已然成為了一些人的過去時。當“扶不扶老奶奶過馬路”成為一道思考題,我們還能說些什么?
家風之問更顯家風之困。傳統的家風對子女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品行操守乃至家國天下的胸懷氣度都有所涵蓋??山裉斓募绎L往往都是凌亂的、分散的,對子女的教育偏重于技能或個性的培養,一些獨生子女更是缺少對優秀家風的傳承,在溺愛中長大,眼中沒有國家、沒有他人、沒有家庭。過去我們告訴孩子要與人為善,要禮讓,現在我們告訴孩子要學會競爭,不能吃虧,美其名曰“狼的教育”。如此家風、如此家教又怎能不出現飛揚跋扈的富二代、官二代?我們禁不住要追問,家風去哪兒了?古人說,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每一個家庭都應追問自己的家風,梳理自己的家風,修正自己的家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好的家風來帶動好的世風,讓好的世風變成我們的國風。(關東客)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