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上演服務農民、服務基層“三重唱”
近年來,吉林省實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通過打造“莊稼院劇場”“鄉鎮小影院”“農村大舞臺”,以廣度的資源共享促進深度的文化惠民,改變著農村基層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為文化薄弱地區“補血益氣”
在吉林市江密峰鎮雙椏山村,每天晚上7點多,附近的村民就陸續來到村委會門前廣場,等待電影開場。65歲的村民蘇景海說:“大伙兒全過來了,有的不吃飯就過來了,在家看電視沒有新鮮感。”
為了能夠為農村基層送去更多精神食糧,吉林省開動腦筋,集中有限的資源,為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便利條件,為文化薄弱地區“補血益氣”。
長白縣新房子鎮山路崎嶇,農村電影放映員馬鳳武感慨地說:“我承擔著17個村的放映任務,最遠的放映點有五六十公里遠,只能靠騎摩托運輸放映設備,放完電影回到家都快后半夜了?!?012年,吉林省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多方籌資,購買了125輛農村電影流動放映車配發給優秀放映員,馬鳳武終于可以開車送電影了。
2011年吉林省啟動了鄉鎮數字影視廳建設試點工作,每周放映一場公益電影,實現了由室外放映向室內放映轉變,從黑天看電影向白天看電影轉變,從站著看電影向坐著看電影轉變。
為農村文化陣地“養精蓄銳”
如果說“送”文化是直接把文化資源輸送到基層,那么,“種文化”則是在基層建立文化的內生發展機制,為農村文化陣地“養精蓄銳”。
目前,吉林全省62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365個行政村農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了全覆蓋。文化陣地建起來了,人才隊伍就成了關鍵。
“帶動鄉親們,最基礎的工作是培訓,尤其是活躍在其中的文藝能人、文藝骨干,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角!”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團長李云杰如是說。
這些年來,東北風歡樂莊稼院里活躍著一大批二人轉大王、嗩吶高手、秧歌明星。為了尋找農村的文藝骨干,東北風藝術團把二人轉演員、樂隊老師、舞蹈編導編成組被派下去,挑選鄉里、村里比較活躍的群眾作為培訓對象,教會他們拉二胡、唱二人轉、吹嗩吶、扭大秧歌……在他們的帶動下,更多的鄉親們積極地參與了進來。
為農村文化發展“提神鼓勁兒”
如果說,農村文化的“輸血—造血”模式只能解決基本的“文化溫飽”問題,那么通過評選先進、展示成果的方式,使農村文化真正走上大舞臺,發動全社會關注支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為農村文化發展“提神鼓勁兒”,則是實現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也是吉林“育文化”的實質內涵。
農民詩人楊成軍的詩歌,榆樹市的東北大鼓傳人王洪兵父女的表演,農民書法家黃彥平、呂昕的現場揮毫……在吉林農村文化活動月中,農民的藝術才華征服了現場觀眾,讓人不得不感嘆,藝術來自民間、藝術活力在民間、藝術人才在民間。
在吉林省農村文化活動月中,全省共評選300名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大院先進個人,這些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草根英雄”,展現著他們的奪目光彩。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