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從科技需求的角度重新考慮紙媒轉型

      時間:2014年01月18日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作者:張沭寧

      《赫芬頓郵報》聯合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

      《The Daily》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2011年推出

          當一個物種或產業瀕臨危機,人們會想起“達爾文主義”。同樣,思考報紙的未來,如果期望到達新媒體“大陸”的彼岸,激情擁抱數字化幾乎成為眼下紙媒通行的生存法則。

        在媒介融合的形勢下,新媒體涉足新聞業,出現了博客日報、微博日報等融合媒體形態。但是,新、舊媒體之爭不僅僅在于科技這個“體”,更在于基于科技演化所帶來的核心觀念變革。

        認清科技演化對媒體變革的影響 

        美國《連線》雜志前執行總編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指出,“技術應該是生命的第七種存在方式”,一直與其他生物“共生進化”且彼此交叉、纏繞,構成生態圈。生命的本質在于看不見的能量分配和物質形式中包含的信息——作為“科技的內核”,信息、能量的交換和觀念的分享、流動等都遵循一定規律。

        在新媒體的技術生態系統中,分享與關聯創新了媒介與人的社會化屬性,用戶的個體生產得到重視,移動平臺上用戶關系的觀念至上,科技演化中觀念和信息流動得到了實現……作為制度性媒體的傳統紙媒如墨守成規,就會喪失曾經具有的流動生命體特征。

        iPad電子報刊《The Daily》嘗試的轉型之路不到兩年便折戟。對其失敗,業內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在傳統新聞操作手法上故步自封。何謂傳統新聞的操作手法?就是每天一期,只有下載方能閱讀;封閉在單一的iPad渠道中,不可與外界鏈接,更無法與社交媒體分享,甚至連自己的網站都沒有建立——這顯然與科技引導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格格不入。

        與此相反,號稱“全球第一互聯網大報”的《赫芬頓郵報》網站,最核心的做法是廣泛的“分布式新聞”和以WEB2.0為基礎的社會化挖掘。在全職記者、編輯隊伍之外,該網站擁有的3000名免費博主、12000名公民記者、200萬條投稿成為新聞制作來源,每月擁有12億次頁面瀏覽;而12年5400萬人次的評論更是超越了美國現存所有新聞網站的相關流量——這樣的協作創新成為一種商用標準并得到大眾認可。

        可見,破解“新媒體舊價值”的迷思,還得從解讀科技的生命體征入手,認清科技演化對媒體變革的影響。

        技術元素成就新的媒體文化 

        在人類幾次傳播革命中,科技一直對媒體起著撫育、滋養的作用。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凱文·凱利自創了“技術元素”(technium)的概念。根據這個概念,一切科技、文化、社會制度等物質或非物質的創造也可理解為“技術系統”或“技術生態”,包括人類發明所具有的“繁殖”能力;此外,它還鼓勵不同技術進行溝通以實現自我改進。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生命與信息領域的高度交叉與融合,就說明了這一點。可見,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催生的新媒體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文化形態也在進行自我進化。其中,對媒體文化體制具有顛覆性的是,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等科技應用會產生“自我意識”,從而影響媒體的未來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在科技生命演化框架下思考媒體的升級、更新等問題。

        第一,科技創造了“需求”,把媒體受眾和用戶更加深入地卷入技術生態系統。科技降低了人們利用媒體的“門檻”,在普通人與媒介的關系上出現了民眾化轉向——民眾利用社交媒體、自媒體生產新聞或者交換信息,正是這種開放式新聞觀的表現;與此同時,新聞信息資源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以幾何級數增加的信息資源需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進行整合。

        在即時、在線、共享技術的支持下,數字媒介終端的最新形態構造出新的媒體價值與傳播方式。例如,互聯網符號@從最初的電郵功能演化到“@某人”,成就了微博、微信等廣泛的互聯和傳播影響力;“圖釘”、圖片分享、職業社交等各種在線應用,滿足了自我展示和定制需求,形成了新的傳播時空觀念……

        第二,科技把“興趣”轉化為一種“利益”(英文中是同一個詞interest)。作為技術的重要載體,媒體產品可以觀察技術演變的具體指向。在互聯網上,以用戶為中心、經由個人門戶與群體連接的社會化生產(如自制、上傳、曬、秀等分享行為)已然成為商業流行文化的寵兒。

        因此,從科技需求的角度來看,新舊媒體之爭不在于器型,而在于媒體提供的信息是否滿足受眾對于思想的分享和信息的互動需求;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通過信息流動創造收益、招來廣告和付費讀者,以及形成穩定的利潤增長方式。

        學會與科技生態“共生進化” 

        科技需求正在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科技的這種自我意識正在入侵固有的思想理念和方式,顛覆原有的媒體模式。只有學會與科技生態與技術元素“共生進化”,媒體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態”文明圈。

        新一代互聯網用戶特別是2000年后出生的“技術重度用戶”是逼退舊傳播的主力。數字屏幕上的紙媒樣式必須拋棄傳統印刷版本透出的刻板與嚴謹,因為對于新一代網絡人來說,平板電腦的360度視角、觸摸反應、音視頻伸縮和頁面分層才算得上引人入勝的體驗。作為經常在掌中游戲機、手柄操控以及虛擬、增強實境技術中演練的游戲玩家,這些技術文化再熟悉不過了。

        互聯網正在把新聞業帶回大眾傳媒出現前的“交談”文化。《紐約時報》把刊頭“刊登一切適合刊登的新聞”換成“所有的一切都是關于對話”。《赫芬頓郵報》號稱自己是“一個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共享的事業”,讓旗下通過實名認證的3000個博主中不同身份的人(比如演員、建筑家和政客)同時辯論一個議題。

        報紙的衰退和轉型或許不可逆轉,但卻可以干預,只是需要從科技需求的角度重新考慮轉型理念。未來的新聞將是由舊媒體擁抱新媒體的傳播優點(透明、互動、及時等)與新媒體汲取舊媒體最佳做法(“內容為王”等)形成的混合物。《赫芬頓郵報》不僅在名稱上借用了傳統報紙之名,而且一直在借鑒傳統媒體的做派,包括重視政經、時評及調查報道,挖掘獨家新聞等。同樣,聚合來自Facebook、Flickr、Google Reader以及其他RSS摘要,是在線新聞的通行做法。《紐約時報》正是利用Bit.ly的網址縮短服務積累數據,然后再轉化為社會化的新聞聚合服務News.me,從而鏈接、展示來自Twitter的信息。

        (張沭寧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編輯:紅河)
      天堂а√中文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 yellow中文字幕久久网|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看|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国产高清无码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 蜜桃臀AV高潮无码|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免费视频ww|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