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還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園。文化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價值參照系。我國應用科技提升文化資源,用創意激活文化資源,用載體物化文化資源,用產業融合文化資源,助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運用科技進步與文化產業相互支撐、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騰飛。就如何在我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筆者建議如下:
一、精心設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其更具科學性、系統性、操作性與指導性。促進產業的“二轉三”、“低轉高”、“散轉聚”。成立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帶、文化產業園和創意設計研發合作中心,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工作機制。設立各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出臺一批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普惠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動漫、網游、創意設計、數字內容與新媒體等文化新興業態為重點扶持產業,鼓勵我國文化企業上市,重點扶持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我國技術、人才、資金、政策要素聚集,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
二、應將文化遺產大省所蘊藏的影響力嫁接上科技的新枝,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產力和競爭力。因地制宜地整合我國各地各類文化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與科技創意引領,把傳統元素與時尚元素結合起來,變“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打造文化科技生態深度融合的旅游產業,通過游客的體驗互動產生良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同時,又促進了旅游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增加就業崗位和豐富三次產業內涵的同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聚心、以文惠民。挖掘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價值、象征價值、產權價值和全產業鏈價值。通過文化產業的內容、技藝、業態的科技創新,使我國文化產業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功能價值、科普價值、市場價值充分疊加增值,彰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
三、應重點扶持我國規模以上民營文化企業科技創新清零提升行動。注重企業的自主創新、專利申請和知識產權保護、產品的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申請等。應以“創意+科技+資本”為經營理念,以非凡的創意作為基點,通過科技手段將創意理念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產品,用新型營銷模式拓展國內外市場空間。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撬動我國文化視頻產業,利用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助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倍增。應鼓勵中小文化企業多參與國際性文化展銷活動,適時尋求國際合作,實施文化企業“走出去”戰略。
四、加大數字出版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和產品轉化創新力度。加快數字版權保護標準體系構建,將地方文化通過科技創意轉化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內容產品。使廣告會展印刷版權等產業實現創新引領企業、創意造就產業、科技提升文化和文化滲透科技。鼓勵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充滿創造活力的文化產業的企業群體。
五、應加快提升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驅動力,為文化產品服務提供有效供給。加快我國文化產業向服務型、集約型、高新技術型轉變,不斷調整與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使我國文化報刊服務業、印刷復制業、版權產業、動漫產業、工藝美術業、文化旅游業、廣告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廣播影視業、演藝娛樂業、民俗文化產業、鞋服文化產業、陶瓷文化產業、茶文化產業等行業協會更好地服務中小文化企業,助推民企“二次創業”。
六、應注重文化與科技融合中的文化安全和人才支撐。文化產品注意勿熱衷表現娛樂、世俗和過去,而疏于鄭重擔當、表現崇高與現實。應居安思危,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加文化安全意識,提升地區文化軟實力。探索成立工藝美術專業合作社,引導從業人員申報原產地保護和地理標志產品和非遺名錄,推動工藝美術產業從個人、企業品牌發展為區域文化的品牌。通過田野調查,建立我國各地非遺項目儲備庫。設立大容量的數字文化資源庫,推動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移動通訊互動融合。統一技術標準,整合廣電傳輸網絡延伸文化產業鏈的平臺功能。高校可開設相關專業或創辦工業設計學院,加快高素質設計人才、專業藝術人才、管理經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七、應大力弘揚我國老字號的誠信文化、質量文化和社會責任文化,用科技元素改進和提升老字號產品的功能和附加值,發揮其對經濟增長轉型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示范引導推動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并建立若干個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吸引知名文化品牌入駐與上市文創企業入駐。展現文化產業的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推動文化科技產業新興業態的形成與發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應體現有利于包容性發展和文化的普惠性導向性特色。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