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中央的“個體書店” 桃園的人文味道
桃園鄉鎮的人文味道(行走臺灣)
晴耕雨讀小書院一角。吳亞明攝
走進臺灣桃園鄉鎮,總會遇到不少讓人感動的普通人,他們懷抱“不知其可不可為而為之”的夢想,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默默耕耘。他們的選擇與作為,自有激勵人心的力量。如果不是他們,生活會少很多精彩,桃園的鄉鎮也不可能平添這一股人文味道。
木器行里的“大千世界”
早上的桃園大溪老街顯得格外的安靜,不過位于和平街的“大易木雕工作室”卻已經賓客盈門,面對著一件件精湛的木雕藝術作品,木雕師傅陳柏融與客人分享著他的創作心得。
拜河運之賜,大溪曾是臺灣地區制造中國傳統木器的重地,神桌、太師椅因做工精巧,雕刻精美譽滿島內外。當時鎮上從事木器打造的人數,約有數百之眾。在這樣的背景下,17歲那年,陳柏融拜林清達為師,學習傳統木雕工藝。3年多后,陳柏融又跟另一位老師學了一年的手藝。在自感已經掌握了木雕藝術竅門之后,陳柏融自立門戶,從事獅座、神桌、佛像等雕刻工作。然而,世易時移,榮景不再,隨著河運的沒落,進口木器的沖擊,隨著臺灣經濟社會的變遷,興盛多時的大溪木器逐漸從絢爛走向落寞。
在經歷了一番摧折之后,陳柏融改走藝術創作路線。1997年,陳柏融成立“大易木雕工作室”,逐漸轉型追求現代木雕的創作藝術,并在島內木雕藝術大賽中屢創佳績。生于斯,長于斯,陳柏融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作品充滿著童趣與對生命獨到的見解。如今,他已經成為臺灣知名的木雕工藝大師,他的大易木雕工作室也被評鑒為“臺灣工藝之家”。
陳柏融的作品多以荷花、牽牛花、絲瓜、蜻蜓、青蛙、螃蟹等田野動植物為主題。陳柏融表示,絲瓜的生命力很強,除了產量驚人外,老了的絲瓜還可以當絲瓜布用,絲瓜藤可取絲瓜水,枯干了的枝葉藤蔓還可堆肥。最值得一提的是,無須人們的照料,第二年,在適當的節候,絲瓜會自動抽出新芽,展開新生命,一代傳一代。陳柏融從絲瓜體悟大自然的神妙,“師法自然”成了他創作的取向。
談起對未來的設想,他表示,很希望在大溪成立一個藝術村,讓早年離開雕刻的師傅重新歸隊,讓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
農田中央的“個體書店”
把書店開在鄉間野外,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臺灣桃園縣平鎮,記者就見到了這么一家,木造書店挨著農田,看著沒有違和感,反而別有風致。
這家“晴耕雨讀小書院”通體由原木打造,面積超過300平方米,門前有寬闊的草坪,在個體書店里算是相當豪華。不過,開在農田與兩條車路之間,周遭聚落寥寥,給人以時光倒流、回到舊時書院之感。
進到店里,柜臺、書架、桌椅一應家具都是木制,精心搭配的飾品、綠色植物和柔和燈光營造出溫馨氣氛。店里一半地方陳列圖書,一半用來喝咖啡飲品。一頭還有小舞臺,可作演講、講座使用。
店主是一對年輕夫婦,文質彬彬,笑容透著靦腆。幾個月前,他們的書店才剛剛開張。老板娘洪毓穗是身材嬌小的80后,這家書店源于她的夢想。3年前她與擔任工程師的先生度蜜月,環島逛“個體書店”,兩人從臺灣頭逛到臺灣尾,把各家獨立書店的特色都記在心上,旅行結束,公婆看到他們滿車子的書,驚訝問道:“你們不是去度蜜月嗎?”
洪毓穗在臺中工作多年,開書店的夢想在她腦海中從沒有淡化。有一次在工作疲憊之余,看到廣告中“晴耕雨讀”四個字,喚起她心頭的渴望,也成了今天店名的緣起。她結婚生子、辭掉工作北上后,一直思考人生的下一步。先生鼓勵她圓夢,“不要等,就算做不起來,也值得嘗試。”
臺灣當局的文化政策幫了他們一把。他們把書店的方案提交給文化部門,獲得了50萬元新臺幣的資助。之后,他們租下這座已廢棄多年的木屋,重新裝修整理,自己當木工做書架。老板娘說,在整修準備開書店的過程中,左鄰右舍紛紛前來打探,問:“又可以唱歌了嗎?”原來書店前身是一家卡拉OK店,沒想到,包廂也能變書店!
能不能回本?這個問題似乎不在店主優先考慮之列。店里賣的書都是洪毓穗自己喜歡的類型:美食、健康、親子、園藝、兒童文學等,符合獨立書店的小眾化路線。價格和臺灣網絡書店差不多,八五折左右。開張以來賺了多少錢?夫婦倆只說幸好人來的并不少,除了附近的居民,還有開車經過的顧客,以及在網絡上看到他們開店日志的網友。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