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真偽風波持續發酵 海外文物回流呼喚文化鑒別力
從海外回流的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大拍中以1億多港元成交。
《安素軒石刻》中的《功甫帖》拓本(黑底)與《功甫帖》鉤摹本(白底)的對比圖
“圓明園獸首”中的馬首銅像曾拍出驚人的6910萬港元
2013年秋,著名藏家劉益謙以5000多萬元從海外競得蘇軾《功甫帖》。民間藏家力促“國寶”回流所贏得的掌聲尚未散去,上海博物館3位研究員發聲,質疑這件書帖為偽作,是晚清時期以“雙鉤廓墨”手法炮制的劣品。
目前,真偽之爭仍在持續發酵。《功甫帖》事件引發了大眾對學術與市場的互動,海外文物回流等話題的討論。
《功甫帖》事件如何發展?
劉益謙出手競拍之時,蘇軾《功甫帖》被認為是海內名帖、流傳有序,且是蘇軾書法流散在民間的“孤品”。
蘇富比介紹稱,該書帖是許漢卿舊藏。《張蔥玉日記·書稿》及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都曾提及蘇軾《功甫帖》,尤其徐邦達以“神采飛揚”為這件書法定論,評價很高。
但上海博物館3位專家單國霖、鐘銀蘭、凌利中2014年1月1日發表的兩篇學術文章,則幾乎全面推翻了這一名帖“流傳有序”、“神采飛揚”的說法。
單國霖提出,該帖疑竇重重,首先是書法氣韻不暢,其次是翁方綱題跋疑似為假。而張蔥玉、徐邦達等老一輩鑒定專家之所以高度評價《功甫帖》,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只見到印刷不佳的影本,而非親眼看見原跡。
鐘銀蘭、凌利中研究員認為,《功甫帖》墨跡本是以“雙鉤廓墨”方式造假的偽本,而且它“用墨不精”,像小孩子描字帖的水平。
3日上午,蘇富比拍賣公司對上博專家的學術報告做出回應,措詞激烈地表示不同意文章中的觀點,堅決認為《功甫帖》為蘇東坡真跡,并且將在10天內對文章內容做出回應。可以想見,雙方將展開實質性的學術交鋒。
一位資深拍賣界人士表示,“要判別《功甫帖》真偽,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鑒定中國古代書畫從來就非易事。”因為,越是年代久遠的名人書畫,存世量越是稀少,因此可以用作學術鑒定“參照”的坐標也就越不清楚,給真假鑒定帶來很多挑戰。
(編輯:子木)
· | 周恩來秘密收購海外文物 制止發掘帝王陵風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