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喝彩的中國博物館人——記國際博協榮譽會員張文彬
圖為張文彬近照
圖為國際博協榮譽會員證書
在2013年8月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3屆巴西大會的閉幕式上,舉行了一個異常莊重的頒獎儀式:國際博協將其最高榮譽“榮譽會員”授予了兩位為國際博物館事業作出特殊貢獻的博物館人,其中一位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博物館學會(今中國博物館協會——作者注)原理事長、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原主席張文彬。當國際博協總干事漢娜·潘內克將榮譽會員證書交給張文彬的代表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近1700名代表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表達對這位德高望重的中國博物館人的敬意,也向這位臥病在床的前輩送上美好祝福,場面十分感人。
榮譽會員是國際博協為了褒獎那些為國際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或者為國際博物館協會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會員而特別設立的最高榮譽。全世界的榮譽會員總數將不超過20人,一旦授予將享受終身。自1983年國際博協第13屆大會產生第一位榮譽會員起,目前僅有13人獲此殊榮,而張文彬則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張文彬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從事文化遺產、博物館研究和文化管理工作,先后供職于洛陽市博物館、鄭州大學歷史學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深厚的學養和對文博事業的諳熟,使他在1996年至2002年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七年中,形成了立足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博物館國際化的獨到見解和戰略。應當說,中國博物館成為國際博物館領域進步最快、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張文彬是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的。
上世紀末,生態博物館還是一種全新的博物館理念。在張文彬的支持和推動下,生態博物館在我國得以不斷實踐發展。1997年10月23日,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文彬與挪威外交大臣在人民大會堂就第一個生態博物館簽署國際合作協議。以此為里程碑,十余年中這種新形態的博物館逐漸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博物館流派,并走在了亞洲國家的前列,引起世界博物館界的極大關注。
2002年至2008年,張文彬擔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這段時間是我國博物館與國際博協交流合作非常密集的一個時期。除了與國際博協不同機構的信息交流、聯合主辦高水平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外,一批國際合作項目也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例如,2002年,在上海舉行國際博協亞太地區第7次大會,2010年在上海舉辦了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都凝聚了張文彬大量的激情、智慧和心血,成為博物館領域區域和國際合作的典范。
僅以申辦和籌備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為例,張文彬不僅是該項目的策劃者和指揮者,而且身體力行,承擔了許多極為具體的籌備工作,讓人感動和欽佩。
一位國際博協官員曾經動情地回憶起發生在2006年6月的一幕:當時張文彬在巴黎列席執委會的相關議題,由于低血糖而幾近暈倒,但他只是吃了兩塊餅干,堅持把會議的所有內容參加完。在諸如確定第22屆大會主題等原則性問題上,他又異常堅定,據理力爭,主持召開國際研討會,闡述“和諧社會”思想的普適意義,最終說服那些對這一主題懷有疑慮的國際人士。他還利用各種場合與近百名國際博物館人士交談,宣傳推介中國博物館事業及上海大會。他曾在三天時間內往返于中國與伊朗之間,在亞太地區博物館會議上爭取周邊國家的支持,極大地鼓舞了這些國家對上海大會的信心。
2006年5月30日,在巴黎,他親自登上國際博協的講臺,代表中國代表團面對13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代表做申辦陳述,為中國最終超越俄羅斯取得第22屆大會主辦權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由于健康原因他未能親臨自己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世界博物館奧林匹克”盛會,但在隆重的大會開幕式上,來自全世界的博物館人還是由衷地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病榻上的他。
張文彬的努力世界看到了:他在促進亞洲太平洋地區博物館與文化遺產領域學術交流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贏得了人們的高度尊敬;在近2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被視為中國博物館實現國際化的一位關鍵人士。正如國際博協執委會在向國際博協第23屆大會所做的陳述中所說:“張文彬先生無論在國家、地區還是國際層面上,為國際博物館界所作出的持續的、杰出的貢獻,都無愧于國際博協榮譽會員這一光榮稱號。”
幾年前,張文彬曾撰文表示,通過國際化進程和交流,中國博物館人學會了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中華文化自古皆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博大胸襟,今天更要具備寬廣的胸懷,我們既要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也要善于學習他國的先進文化為我吸收利用。他說:“只有放眼世界、善于學習,才會有更大發展。”
所以,以張文彬為代表的中國博物館人和中國博物館事業所贏得的世界尊敬與喝彩,在一定程度上了印證這樣一種認識,今天我們需要以中國的視角看世界,更需要以世界的視野看中國。(劉曙光 安來順)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