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教師公開指責本校教材“垃圾”
廣州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一教師公開指責本校教材“垃圾”
教材之爭,爭的是利益
教材編寫一直是不少高校教師們的“兵家必爭之地”,編寫教材不但能賺取一定的版稅收益,還能為評職稱加分。這導致有些老師“七拼八湊”,教材質量良莠不齊。近日,廣州的一所高校就因為教材選用問題鬧得沸沸揚揚。
深究之下,教材之爭的背后,其實還是利益之爭。這一事件折射出的是目前國內高校教材在編寫、出版、選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看不見的利益鏈條。
——編 者
“計算機教材真的有錯誤嗎?”“不知道,我們上課用教材的地方不多,老師基本都是自己講。”
1月9日,記者來到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放寒假了,行政大樓一樓平臺上,兩名女生靠在身邊的拉桿箱上,看起來是準備回家的樣子。她們口中談論的“計算機教材”,就是最近鬧得比較兇的“教材之爭”:信息技術系教師葉克江利用校內郵箱向全校教工群發郵件,指責該校選用的計算機公開課教材存在諸多錯漏。隨后,受到了校方全院“通報批評”的處分。
校方:教材選用程序規范
這樁教材之爭,緣起于2013年10月21日和11月14日,葉克江兩次利用學校校內郵箱,向全校教工群發郵件《“國家級垃圾教材”是如何煉成的》,矛頭直指同系另一名老師楊偉杰等2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這也是學校自2013年秋季學期起開始使用的公共課教材。“‘計算精度越來越高’中間的‘越’字不見了,‘英文字符’也缺‘文’,‘單擊’變‘雙擊’,‘右側’成‘左側’,‘代碼’成‘代表’……”葉克江聲稱,僅前三章已挑出68個錯誤和87個不妥之處,并直指該教材是“垃圾”,在校內鬧得沸沸揚揚。
校教務處處長譚偉民介紹了當初選用這本教材的原委:在2013年秋季學期之前,學校公共課連續4年使用的都是葉克江主編的教材。但之后,國家計算機考證的內容發生了調整,有必要啟用新教材。5月,在審查選用新教材的程序中,學校同時收到了兩本樣書,一本是葉克江等3人主編、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編計算機基礎教程》,另一本就是楊偉杰等人編寫的《計算機應用基礎》。
為慎重起見,校方專門通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共查詢網頁對兩本教材進行了查驗,結果發現葉克江提交的教材存在造假行為,“這本書的CIP號和ISBN號碼系盜用他人,并非合法出版。連書號都是假的,我們當然不能選用。”最終,葉克江的教材,被楊偉杰的教材取而代之。譚偉民說,學校選用教材有幾個基本原則:一是權威出版社出版,二是近3年新出的教材,三是符合高職特點,四是優先本校教師編寫的教材,這也是學科建設的需要。“無論從哪個條件看,楊偉杰主編的教材都更加優勝。”
鑒于葉克江利用校內郵件系統群發郵件,“搞亂人的思維、混淆是非,對學校和楊偉杰等人的聲譽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行為違反了學校《校園網信息上網的管理規定》、《教師個人主頁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精神”,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對葉克江的行為給予全院通報批評。
“這絕不是壓制不同意見,不可能他指出錯誤了,我們就處分他。對于教師采取正常渠道反映問題,我們是非常歡迎的。這一處分,針對的是公開群發郵件這種極端行為,像張貼大字報一樣,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學院監審處處長張小紅澄清。一些人更猜測,葉克江舉報的個人動機,可能就是自己的教材被他人取代而心中不忿。
疑問:新選用教材為何出現諸多錯漏
葉克江固然不占理,但其反映的教材中一些所謂“硬傷”,的確令人狐疑。教材本身到底有沒有問題?記者發現,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校方多少有些底氣不足。
院長曾用強告訴記者,盡管教材選用的程序規范合理,但在葉克江群發公開信后,學院還是立刻啟動了相關程序,安排教學委員會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進行審查。為進一步體現審查結果的權威性,校方又邀請了來自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的3名計算機教授作為“第三方”,對該教材進行了審核鑒定。曾用強手拿剛剛出爐的3份鑒定報告,記者看到,其結論均是“推薦使用”。
也就是說,教材總體上問題不大,但具體到葉克江所指出的錯漏呢?曾用強說:“在這些問題上我們沒有發言權,畢竟都不是專業搞這個的。作為權威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應該會有把關。”不過他透露,已經協調高等教育出版社來共同研究處理此事,“他們一名副總編今天就會到廣州。”
譚偉民表示,學校方面將以“一切保障正常教學,為學生負責”為首要原則處理該問題,如果教學委員會最終鑒定教材有重大問題,學校將立即停止使用;如果僅僅是有局部細節或校對方面的問題,將要求出版社對錯漏指出進行修訂,確保下學期正常使用。
關鍵:編寫教科書不僅有可觀的版稅,也能為教師評職稱加分
一樁教材選用的變動,本是平常之事,為何引發同校兩位教師之間如此大的爭端?記者采訪了一些高校教師和教育專家,發現編寫教材、出版教科書中存在一條深層次的利益鏈,或許,這才是問題核心所在。
一些老師透露,教科書編寫相對簡單,卻帶給老師不少利益,除了能給編寫者創造可觀的版稅外,對教師評職稱也很有幫助。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一位女生說,使用的教材,都是院系統一定的。記者看到,楊偉杰等主編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定價35.8元,葉克江等主編的《新編計算機基礎教程》40元。而該校當屆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有2800多名,人手一本。選誰的,不選誰的,自然差別很大。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老師也認為,編寫教科書可以說是“一家便宜兩家著”,不僅出版社獲取經濟利益,老師也能為“職稱”加分,他也曾收到不少出版社編寫教科書的邀約。這導致一些老師“七抄八抄”拼湊出教材,教材質量良莠不齊。
而在教材使用上,各高校歷來存在“本土保護主義”,開設的課程,只要有自己院系教師編寫的教材,一般都會選用,質量自然難以確保萬無一失。教育部門也不可能對每一本教材都逐篇逐句地監督審查。
對此,有專家建議,教育部門應該搭建一個平臺,建立在任課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擇教材的機制,改變由學校、院系硬性指定的做法。出于學校學科建設和個人評職稱的需要,教師可以編寫、出版教材,但用不用,則應由學生說了算。“可以院系專業為單位, 針對所開設的課程,由任課老師推薦幾本教材,讓全體學生投票,少數服從多數,選擇其中一本。這樣既還權于學生,又保證了同院系專業上教材的一致性。”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