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簡樸,創造“1十1>2”的舞美價值
簡約,簡樸,創造“1十1>2”的舞美價值
——談“荷花獎”舞臺舞美創作及其他
作品金獎 上海芭蕾舞團的舞劇《簡·愛》 本報記者 喬燕冰 攝
作品金獎 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廈門藝術學校的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 本報記者 喬燕冰 攝
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評獎的帷幕剛剛落下,我的耳朵旁還回響著舞臺上不同旋律、節奏的音樂,我的視網里還跳躍著或歡快或抒情或悲憫的種種畫面。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無論是整臺嚴謹的舞劇還是璀璨明珠般的舞蹈詩,都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其中也包括舞臺美術的創造,從整體上展現了當代舞臺創作的風貌。
針對舞臺美術,我想用四個字來概括:簡約,簡樸。
舞臺美術的舞臺上,簡約是一個重要的創作原則,甚至可以說是核心的、基礎性的創作原則,不能隨意被顛覆的藝術法則。這一屆所展示的舞臺,讓我首先看到的是,簡約的創作理念,涵蓋了大部分的舞臺樣式,成了舞臺上的“主旋律”。如舞蹈詩《延安記憶》(武警文工團)的演出。它場景較多,場面略大,卻處理得十分簡潔。它的“主旋律”一般的全景式的投影背景,就是采用以黑白灰為基調的一幅幅木刻畫,而且還是被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畫面。當年延安燃燒革命激情的歲月,又一幕又一幕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那敦厚的黃土高坡,那波光粼粼的延河水,那矗立的寶塔山,那排排的窯洞,等等。這些場景,無疑一下子激起了一代人珍貴的“記憶”。我認為它不僅僅只是提供舞臺外部環境的一個部分,更是全劇整體創造中,一個有機的、不可或缺的支柱,讓演出舞臺上更為洪亮地唱響了延安的精神!所以,“記憶”舞臺尋找到了記憶中樸質的延安元素,以木刻版畫的手段,“入木三分”,簡約而頗有分量地進行了成功的創造。
舞蹈詩的其他舞臺上,也各自表述了這類簡約的傾向。如反映當代城市生活的《一起跳舞吧》(上海歌舞團),展示閩南鄉土風俗和人文情懷的《沉沉的厝里情》(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尤其是描述滇南邊疆的《茶馬古道》(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的舞臺,劇中趕馬人艱辛地、離鄉背井地勞作,年復一年,風風雨雨,行走在峋峭的大山的古道上。它的空間處理,更多地應用燈光的造型,燈光色彩的變化,使舞臺的空間空曠,畫面結構多變。同樣是十分簡約的,把更多的空間提供給了表演者。舞蹈本身是寫意的藝術,越巧妙地設置虛擬的空間,越能增添表演者更自由的創造度。劇中貫穿的主題歌:“砍柴不砍葡萄藤,嫁人不嫁趕馬人。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舞臺樣式的處理,正是對應、匹配了主題歌所吟唱的內容。舞臺美術是創造舞臺樣式的,需要簡約,但必須是要有豐富生活內涵的簡約,是與演出語匯相一致的簡約,這樣才有“1十1>2”的藝術價值。
當代舞臺美術的創造,它的時空愈來愈寬廣;它的手段也愈來愈多樣;它對物質的依賴或需求也愈來愈高了。我想從這一個視角,舞臺美術創作也需要簡樸,需要理性,需要自律。人所共知,舞美創作是非常物質化的創造活動。它不是“紙上談兵”,要在舞臺上具體、具象地體現,沒有物質的保證、人力經費的投入,難為無米之炊。簡樸問題的核心,在于“度”。近幾年來,奢華的、無厘頭的舞臺包裝越來越背離藝術本體的需求,正在走向誤區。這一屆參評的劇目,總體上各自把握了自己的“度”。如頗有知名度的舞劇《鐵道游擊隊》(總政歌舞團)、以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為歷史背景的舞劇《碧海絲》(廣西北海市歌舞團)等劇目的舞臺,都作了謹慎的把握,展示了舞臺的張力。
再以開幕式上演出的舞蹈詩《一起跳舞吧》為例,它的舞臺簡樸,臺面上幾乎是空靈的。套句時髦的話:“零裝置”。它表現的繁華都市白晝黑夜的背景,以簡樸的玻璃鋼樓宇方塊造型,錯落有致地吊起來,完成了反映當代城市生活環境的格局。它與燈光相配合,演出空間是流動的,場面轉換是靈活的,使舞臺上群舞或各類舞群的組合產生了很現代感、很生活化的藝術景觀。簡樸的手段造就簡樸空間,不會讓觀眾失去豐富的想象力。
舞臺景觀的簡樸,或者說樸素、樸實無華,無疑是舞臺設計者自信、成熟的標志。上海芭蕾舞團演出的《簡·愛》(上海芭蕾舞團,編導德·巴拉[德],舞美及服裝設計卡普蘭[法],燈光設計米利夫[法]),景甚樸素:素描般的田園背景,與寧靜的哥特式建筑的內景相組合的演出空間,很快將觀眾帶入了主人公羅切斯特的家,并傾聽起羅切斯特與他的妻子和簡·愛之間的情感故事。人們很快忘卻舞臺上的布景和燈光的存在。“景”的語言十分低調,不躁動,不張揚,不搶戲。哪怕是著火的場景,也處理得十分有序和“斯文”,也顯示出英格蘭式的紳士“風度”。我們的創作舞臺,就缺乏這種“斯文”、“風度”。在舞臺上堆砌,或蓋樓或搭城,動輒冒硝煙放白霧,陣陣造勢,步步擾戲。這類應運的手法,正是設計者沒有進入藝術創造門檻的表現。
還值得關注的是舞蹈詩《永遠的麥西熱甫》(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迪麗娜爾藝術團,“麥西熱甫”意即歡樂的歌舞聚會),這是一臺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和娛樂融為一體的晚會式演出,已成為我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服裝、化妝造型設計,滿臺生輝,也成為這臺“聚會”的創作亮點。它在秉承民族服飾的基礎上,作了適度的“現代化”處理,與時俱進。我認為也駕馭了變革的“度”。它將創作的焦點,濃墨重彩地傾斜在人物服飾上,造就了演出的成功,也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因而說,當代舞美的創造仍面臨很多的挑戰。簡約和簡樸的舞臺創造仍是不可忽視的話題。多花錢與出效果,往往在舞臺創作中,并不是都能成正比。同時,簡約與簡樸,是孿生和互補的創作關系,有利于創作的健康和發展。
總之,評比舞臺上奇葩爭妍,豐富多彩,比較客觀、整體地反映了當代舞劇、舞蹈詩的創作風貌。作為以舞臺樣式為主要任務的舞美創造也同步向前,發揮了自己中國式的智慧和造型語言的優勢,并展示了較高的水平,值得肯定。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