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鄉愁”變“鄉痛”——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反思
資料圖片:冬季無閑田 鄉村無閑人——桂北農村見聞。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呂岸村村民在給冬菜澆水(12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莫讓“鄉愁”變“鄉痛”
——一些地方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現象反思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劉敏、劉元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發展的軟肋。
城鎮化,一個國家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鄉愁,每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將來,我們的“鄉愁”何處尋覓?
每天消失80個村落,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
一棵老樹、一間老屋、一出家鄉戲,或是一泓碧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脈、靈魂和風韻,每個地方的人也有著獨特的“鄉愁”記憶,現今在一些地方卻被“跑偏”的城鎮化列車碾得支離破碎,曾經的美麗“鄉愁”變成難以釋懷的“鄉痛”。
在許多老天津人的記憶中,畫鄉南鄉三十六村“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因盛產楊柳青年畫而遠近聞名。然而,它卻在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一塊塊分拆瓦解。如今,暫居在城中一隅的78歲畫匠王學勤每每提起都會說:“我們不就要這一點精神嗎?有它我們心里就舒坦得多!為什么不給我們?……”
“最近十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最近三十年,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民俗專家馮驥才疾呼,“他們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還有世代積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與習俗、與生俱來的勞作習慣與天人關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許多地方,城鎮化被異化為“大拆大建大手筆,高樓大廈平地起,各種園區扎堆聚,CBD扮靚GDP”,傳統文化卻一再被邊緣化。
一些地方拆除舊城建設新城,一招鮮吃遍天,處處玻璃幕墻,抬眼摩天大廈,毫無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忽視文化內涵,遍地“盆景”式建筑,仿古、洋地名盛行。這樣的城市建設理念一度被嘲諷“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
“留住鄉愁,不能依靠‘臨終搶救’!”馮驥才說,記得住鄉愁,是民意期待在中央政策中的詩意體現,是城鎮化文化回歸的信號。新型城鎮化,不是“拆舊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標準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讓特色和文化在無序開發中,成為一個個空洞的歷史符號。
(編輯:子木)
· | 我國將啟動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評選 |
· | 傳統村落不應在城鎮化大潮中走向消亡 |
· | 留住人,才能保住村 |
· | 開平碉樓保護資金缺口2.3億 首批20座被認養 |
· | 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