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批評滯后 專家認為:該尖銳的尖銳不起來
1913年,由商務印書館創刊并發行的《東方雜志》第九卷第十號上, 《宋元戲曲史》赫然出現在封面的“本號要目”上,正文署名“海寧王國維” 。王國維在該文自序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將戲曲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提升到與唐詩、宋詞同等的高度。11月18日,值此文發表100周年紀念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聯、海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海寧) ·王國維戲曲論文獎頒獎典禮暨“王國維與21世紀傳統戲曲發展”學術研討會召開之際,又引發了一場業界關于戲曲的大討論,矛頭直指當今戲曲批評。
戲曲批評的滯后甚至缺失無疑是戲曲發展到今天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如果說市場化、商業化降低了戲曲的藝術性,那么主題先行、名角效應等不得不說是戲曲批評缺失的重要原因,以前大劇種面臨的問題,現在地方戲也常見。主題先行,定位好大方向,沒人敢妄加評論,執著于“點贊”樂此不疲。而面對自己喜歡的演員,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不能自拔,至于戲怎么樣早已拋到腦后。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堯坤認為,戲曲批評的前提是要重視對戲曲規律的研究,正確認識戲曲規律。今年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備受好評,茅威濤更是受盡追捧。唱功好值得肯定,但是李堯坤指出,戲曲的創新要立足于本體,而在《江南好人》中,加入了大量的評彈,真正能發揮越劇唱腔特點的唱段很少,這不得不說是本體上的迷失。如果這類批評的聲音再大些,估計就要淹沒在越劇粉絲的口水中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代所長賈志剛從批評的對象入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如今研究《桃花扇》 《西廂記》等傳統劇本的文章太多了,而且致力于此的青年學者比比皆是,看似想把學問做得天衣無縫,實則老套陳舊。傳統戲曲的唱念做打、舞臺演出形式等只能從文獻記載中獲得,到底真實情況如何,我們無從考證,而且研究傳統戲的文章已經鋪天蓋地,那么,為什么不把視角從傳統戲上轉移到近現代戲曲或是當代戲曲呢。賈志剛指出,戲曲的真正變化正是產生于近現代戲曲的舞臺上,戲曲的史論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向前推進,這個時代更需要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近現代戲曲批評。
“該寬容不寬容、該尖銳尖銳不起來” ,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康保成認為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戲曲批評的評判標準有失偏頗。眾所周知,話劇加唱這一當前流行的表演形式戲曲界人士不能茍同,被定義為“四不像” 。康保成認為,話劇加唱既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就有它存在的價值,換個名字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就可以了,沒必要為此爭個你死我活,該包容的時候要包容。而對于涉及到戲曲本身的一些尖銳問題,批評的態度就一定要尖銳,這一點,做得還遠遠不夠。(記者 吳華)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