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70家省市級電視臺同步播出《記錄中國》
全國70家省市級電視臺每天30分鐘同步播出
《紀錄中國》 全國聯播
11日,一檔名叫《紀錄中國》的紀錄片欄目在全國70家省市級電視臺同步播出,《美麗中國》、《花豹女王》、《帝國的背影》等國內外優秀紀錄片陸續登上熒屏。70家省市級電視臺聯播、節目資源共享、播出平臺共享,此舉被認為是中國紀錄片界前所未有的動作。加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2014年衛視節目調控的通知發出后,紀錄片行情看漲,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國產紀錄片春天即將來臨的征兆。
然而,紀錄片高端人才與受眾群體如何培養?行業市場如何良性運轉?國產紀錄片如何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真正步入春天?這些都是目前國產紀錄片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國聯播可以刺激國產紀錄片創作,培育觀眾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的熱播,中國紀錄片的社會生態與媒介生態正在迅速改善,原來公眾眼中曲高和寡的紀錄片開始變得時尚而流行。原來行業眼中只有文化,沒有市場的紀錄片市場開始變得資本涌動、活力十足。”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劉文說。然而中國紀錄片顯現出巨大空間的同時,也存在高水平創作人才匱乏、精品紀錄片產量稀缺以及紀錄片市場尚待培育3個制約發展的現實難題。
為此,今年7月,中國最大的紀錄片整合傳播平臺——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成立。而由該聯盟聯合央視紀錄頻道、100多家省市電視臺打造的《紀錄中國》也適時推出。
紀錄片播出的常態化、播出渠道的拓寬,有利于紀錄片上游的內容和生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指出,紀錄片制作周期長、對專業人才要求高、需要比較龐大的資金,地方臺很難集一臺之力制作精良的紀錄片。而此次展播平臺的聯合,有利于解決地方臺“資金少、片源少、專業人員少”等問題,也會刺激國產紀錄片的創作,促進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
此外,專家指出,進入各省市級電視臺的紀錄片由之前的隨機“定播”變成常態化的“日播”,有利于平衡現在的電視文化生態,形成國產紀錄片品牌,培育紀錄片觀眾。
作為一檔片型涵蓋自然、社會、人文、文獻等多種類型,每日播出30分鐘的紀錄片欄目,如此巨大的日播量,如何保證片源?央視紀錄頻道負責人介紹,推出的片源主要以優秀國產紀錄片為主,也會適當播出引進的國外經典紀錄片。央視紀錄頻道自2011年成立以來,每天都會推出大約4—6個小時的首播紀錄片,也引進了一些經典的國外紀錄片,3年內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全國聯播可以促進紀錄片市場化運營,形成產業
盡管紀錄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專家指出,面對國際電視市場和眾口難調的大眾審美,中國紀錄片發展了幾十年,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創作標準,依然存在靠天吃飯、憑感覺行事、隨性拍攝等問題。
2012中國紀錄片白皮書顯示,2012年,國產紀錄片進入院線市場的僅有兩部,合計票房130萬元。在170億元的國產影片院線票房市場中,130萬元的國產紀錄片票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至今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風味小吃”階段,不僅無法控制投資風險,也無法適應制造環節的批量生產方式,無法在跨文化傳播上形成規模。
如何把中國紀錄片現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新的文化產業,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遇到的瓶頸。
“我們想通過成立紀錄片聯盟和播出《紀錄中國》,促進中國紀錄片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劉文說,《紀錄中國》的播出不僅提供紀錄片優秀片源,及時“輸血”,還旨在推動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內的電視臺實現“開欄目、設機構、建隊伍”,促進本地紀錄片發展。在時機成熟時實現市場化運營,從而形成聯盟“自我造血”功能,不斷擴大紀錄片的循環再生產。
北京科影傳媒有限公司導演、制片人梁仁紅說,“隨著紀錄片制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具有國際水準紀錄片需求的不斷增長,紀錄片的投資也將越來越大,單靠紀錄頻道一家委托定制對于耗資巨大的紀錄大片已不可能,所以就需要更多電視臺以及各種社會機構的投資。因此,《紀錄中國》欄目的開播極大地刺激了我們的創作熱情,有利于使紀錄片的投資、創作、播出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方面,西方的紀錄片產業化經驗值得借鑒。據介紹,西方電視紀錄片的生產與傳播已經形成了規范化的管理,特別是在標準流程與細節量化等方面,如國家地理、探索、BBC等都形成了投資、拍攝、宣發、銷售的完整鏈條。央視紀錄頻道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也將與國際接軌,從策劃階段進行全球招標,“我們將選擇中國題材的選題,進行制作發行銷售,并形成體制機制。通過社會化生產、市場化運作來形成中國紀錄片的產業鏈。”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