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發展需要確立新的文化資源觀
文化是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內容。世界上的著名城市都是以獨特的個性、品位和文化內涵體現其卓爾不群的風格與魅力。當前,以文化比后勁、以文化論發展越來越成為城市建設的主題。因此,能否制定實施正確的文化發展戰略,不僅決定著城市文化發展的未來,也決定著整個城市發展的前途。在城市文化發展過程中,應該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確立新的文化資源觀。
把握“文化是流動的”基本特性。長期以來,在許多人的觀念里,文化資源主要是指歷史既存,即我們既有的文化遺產、文化大師、文化精品等,似乎只有這些才是真正的文化資源,才是未來文化發展的依托。但事實上,文化資源絕不僅僅是地域性的,文化的跨地域流動決定了文化資源的流通不會被某一個地區所壟斷,文化資源能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進行配置。對一個城市文化發展而言,文化資源的歷史既存固然重要,并且可以直接進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開發,獲得可觀的收益,但一個城市文化資源總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城市的文化競爭,既是文化資源存量之間的競爭,更是文化資源增量之間的競爭。就深圳而言,如果從文化資源的歷史既存看,遠遠比不上國內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但深圳還是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創造。盡管沒有多少傳統的文化資源,但文化的流動性使深圳成為國內領先的文化旅游城市。把握“文化是流動的”基本特性,可以在文化創造中使各民族、各地區、各城市的文化發生更大的碰撞和融合,并且以其各不相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個性實現“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
增強文化流動的經濟推力。文化的流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自己的規律。文化流動的動力機制包括很多方面因素,既有文化自身的因素,也有非文化的因素。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使非文化因素尤其是經濟因素在改變文化流動方向、促進文化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但是,僅僅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充分發揮經濟在推動文化流動、促進文化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還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作保障。從當前實際情況看,增強文化流動的經濟推力,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現代城市的文化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文化產業的競爭。當前,許多國家和城市都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在重要位置。比如,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數行業,在國際上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因此,在制定未來城市文化發展戰略時,我們必須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
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文化流動的過程,就是文化創新的過程。能否通過文化的流動促進文化發展,關鍵是看一個城市的文化創新能力。城市之間的文化競爭與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自的文化創新能力。文化創新能力強則能領先一步,并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文化創新能力弱,則容易停滯不前,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被動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從提升文化創新能力的角度確立城市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一是文化內容創新能力。文化的流動,不僅僅是器物的流動、風尚的演變,更是觀念的更新、內容的創新。一種文化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觀念的影響力,就必須有內容創新能力,并通過內容創新,形成文化發展的優勢。二是制度創新能力。制度包含了一種文化處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自然等關系的基本能力。無論是觀念演進還是行為自覺,最終都要在制度層面形成推力。三是適應時代變化的創新能力。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常常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經濟社會變化較快而文化的變化相對遲緩。不與時代合拍的文化必然會被遺忘和淘汰,成為死的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則會有更大的生長空間,會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因此,推動文化發展,必須使文化對時代的反應在預見性、及時性、敏感性和精準把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四是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現代文化生產已經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科技,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現代文化生產的質量與水平。我國文化生產相對滯后,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生產手段與方式的落后。不斷提高文化生產水平,就要高度重視文化科技創新,特別是要在視聽技術、數碼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上領先一步。
(作者為中共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