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回家》:展現青春紅與黑
電影《愛·回家》劇照
由導演陳雙印編劇并執導的電影《愛·回家》將視角聚焦女子監獄和青少年犯罪,從殘酷青春出發探索人性的救贖和回歸。影片以一個叛逆期女高中生罪犯為線索,一方面將觀眾的視角帶入鮮為人知的女子監獄,一方面又將觀眾引入女孩兒畸形的家庭環境,用寫實的筆觸探索一起犯罪的家庭和社會成因。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影片既非以說教為主,也沒有迎合觀眾的娛樂心態,而是將真實的社會現象植入影片,這種赤裸裸的真實,更加拷問著每個人的內心。
中國的青少年犯罪正在逐年激增。同時,以女性為目標的暴力犯罪現象也呈加速增長趨勢,這一現象殘酷地擺在每個社會成員的面前。《愛·回家》這部電影正是從這個社會熱點切入,將鏡頭對準了矛盾最集中的區域——令人感到神秘、敏感甚至在普通人看來略顯詭異的女子監獄。在這里,封閉的空間濃縮了各種社會問題、家庭問題,這里是罪惡的深淵,是人性的黑洞,這里有欲望、有暴力,但是恰恰是在這樣一個罪惡的集中營里,卻讓人找到了最原始的人性閃光點、最真實的靈魂和最淳樸無私的愛,可以說鏡頭的黑暗無法阻擋主創人員呼喚真情的聲音,也不能遮掩服刑人員渴望被愛的心靈。這部影片讓我們直面各種現實問題,回避和懲戒絕對不是一個幸福社會面對青春沖動和物質欲望應有的態度,類似的罪惡隱患就埋藏在每個人身邊,正確處理矛盾,防患于未然,以及給予迷途羔羊重返家園的勇氣和關愛,才是杜絕犯罪的根本辦法。
所謂“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一個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戲中女主角正是如此,原本美好的家庭,因為父母婚姻的破裂而走向分崩離析。破碎的家庭把她一直崇尚的價值觀摧毀,從而使其因沖動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可見,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產生。
教育部門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現在的教育讓人有些擔憂——在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下,“應試教育”變成了學校教學的全部。從小學到大學,“知識”遠比“育人”重要,當代青少年缺乏獨立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情感脆弱、包容心弱、表達方式偏激等等,都是現代教育缺失的結果。公平地說,從中央到地方,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對預防學生校園犯罪和培養學生自我防范意識的力度都在不斷加大,但由于種種原因,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預防青少年犯罪,缺失的不僅僅是“管理”,給孩子上好“做人”一課,從內心讓青春年華煥發活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其實,挽救失足青少年,每一個人都肩負著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對于遭受侵害的青少年,特別是女性青少年,除了政府機構的及時救援,每一位社會公民也都應該及時援手制止犯罪。只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保證每個人的平安。同時,對于那些從大墻內走出的服刑人員,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們已經認識到錯誤而且接受了懲罰,理應和正常人一樣開始新的生活,而不應該遭到排斥和歧視。此外,對于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及時防止潛在犯罪、完善監獄服刑人員生活環境,以及刑滿釋放人員安置等等問題,我國從司法體系上還需進一步完善。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不僅如同長鳴的警鐘,可以讓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端正人生的態度,更如一劑苦口的良藥,能夠激發我們沉睡已久的真愛,讓每個人的點滴關懷,匯聚成飽含幸福的人間大愛。這些都是影片《愛·回家》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不僅如此,電影《愛·回家》僅僅以紀錄片那樣的簡單且直白的陳述牽動觀眾情感,這在中國電影界既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嘗試,也留給了觀影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該片的問世一舉刷新了《富春山居圖》費工耗時的紀錄。《愛·回家》歷時5年拍攝了3個版本,陳雙印2008年深入女子監獄調查研究,創作完成電視劇本《回家》,后改為電影劇本《讓愛回家》。2009年,陳雙印拍攝了由朱茵、唐嫣、孟廣美、王姬等演員參演的第一版,不滿意。2010年,陳雙印又請來了斯琴高娃、葉童、鄔君梅、王學兵、袁姍姍、金銘、王曉等拍攝了第二版,依舊不滿意。2012年,陳雙印大膽啟用新人霍泥芳、安宇、郭程程等拍攝了第三版,終于完成成片剪輯。這種蟄伏多年精心打磨的過程可以佐證陳雙印敢于自我否定、精益求精的創作理念。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