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應在規范中求變
《瑞蚨祥》劇照資料圖片
“好!”“好!”10月12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參賽劇目、由山東省京劇院創作的新編歷史京劇《瑞蚨祥》甫一結束,觀眾們的叫好聲、喝彩聲如雷貫耳。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山東濟南梨園大戲院960座幾乎滿員,不少人眼含淚花看完了全劇。
“沒有想到,在山東這個印象中比較保守的地區,能出這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從外地來山東旅游的黎女士激動地說。山東人趙大伯在“十藝節”買了10多張票,《瑞蚨祥》180元一張的票是他最大一筆花費了。但他說,早就聽說《瑞蚨祥》好看,今天看到了一場難得精彩的演出,值得!
舞臺下的觀眾深受感動,舞臺上的山東京劇院院長鄭少華更是心緒難平。他在劇中飾演一個配角,一共出場了兩次。但鄭少華說,《瑞蚨祥》沒有小角色,每個人物都很飽滿,全體演員都在不計回報地投入。
作為一名知名馬派須生,在擔任山東省京劇院院長之前,鄭少華曾出演過《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楊門女將》等。在山東應該制作怎樣的京劇?現代京劇應該怎樣進行創新?是鄭少華思考最多的問題。“全中國大概有六七十個京劇院團,山東就占了10多個,山東的京劇有著優良的傳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東的京劇呈現了衰落趨勢。”鄭少華認為,京劇在山東要重振雄風,就需要好劇需要人才。
鄭少華選擇了“瑞蚨祥”這個題材。“《瑞蚨祥》于去年開始劇本創作,故事挖掘的是山東元素、表現的是儒商題材,希望從一個民族品牌發展壯大的歷程中挖掘人情人性。”鄭少華介紹。據了解,《瑞蚨祥》講述了百年老號“瑞蚨祥”在清末國危商敝的環境中求新求變、求同求和、苦心經營、謀求發展的故事,反映了一代魯商孟洛川顧國謀利的大商風范和仁厚經營的儒商情懷。
作為一部新編京劇,《瑞蚨祥》從唱、念、做、打,布景、音樂配器等方面都有諸多創新。鄭少華介紹,在樂器方面,《瑞蚨祥》不僅增加了呂劇的伴奏樂器——墜琴,還第一次讓老旦唱嗩吶二黃,突顯了劇目的“魯味”。作曲朱紹玉還把山東梆子、柳琴戲、呂劇等民間曲調融入唱腔,使得唱腔更加親切自然。
在鄭少華看來,新編京劇的“新”有兩層含義,新編的故事、注入新的觀念和表現形式。嘗試將京劇傳統程式化的表演和話劇心理現實主義的技巧相融合,是此劇的最大創新。“程式化表演,是我們優良的傳統,強調外在表演性;心理現實主義,則強調人物內心體驗。”鄭少華說,《瑞蚨祥》正是通過兩者的結合完成了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嫁接。比如劇中有一段搶椅子的戲,通過兩大主人公搶第一把交椅的行為,突出兩人當時的沖突碰撞,不但動作精彩、畫面好看,也符合人物的真實心理狀態。
“雖然是新編京劇,但京劇本體不能丟。”鄭少華說。在《瑞蚨祥》中,京劇固有的程式和規范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生旦凈末丑演員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實。“現代京劇所有的嘗試和創新都需要在尊重京劇本體的基礎上,舞美、燈光、布景都要為劇情服務,符合現代觀眾的心理節奏和審美。京劇特別強調唱腔,《瑞蚨祥》放棄了大過門、根據人物心理對唱腔進行改造,力求好聽、好看,并留下回味的空間。”鄭少華說。
“京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們在規范中求變化,變化中求規范,做好中間的轉型和革新,讓這門藝術走進現代、走進年輕人,真正打動人心。”鄭少華說。
SourcePh">(編輯:蘇銳)
· | 現代京劇的音樂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