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價如何才“親民”
《貓》劇照資料圖片
票價問題堪稱是中國演藝市場的核心問題、敏感問題。不但院團、劇場、演出商、票務商、觀眾這些牽涉其中的群體高度關注,政府主管部門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非常重視。今年年初,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在參加全國兩會時說:“中國演出票價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她的這一說法,很快引發了熱議。有媒體報道稱:“中國老百姓所承受的票價是歐美國家的10倍左右”。那么,我國演出票價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演出票價真的高不可攀嗎?演出票價如何才能更“親民”?
“天價票”屢見不鮮
低價演出大量存在
宋爽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師,今年暑假她的一項任務是每周帶孩子去中山音樂堂看演出,10場音樂會一共花了1000多元,平均每場50元。在中山音樂堂舉辦的“打開音樂之門”已有十幾年歷史,最低20元、最高100元的票價吸引了大批觀眾。宋爽說,幾乎場場爆滿。
不過,與帶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音樂會相比,演唱會的價格就不那么“親民”了。中演票務通全國事業部總監申穎通過票務網站和電話訂票系統對今年1至7月的演出票價做了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北京地區演唱會平均票價600多元,全國演唱會平均票價約560元。申穎說:“在所有36種演出里,演唱會的票價最高,是所有類別演出平均票價的2到3倍。很多演唱會都有1000、2000元的高價票。”
據申穎統計,芭蕾舞在北京的起定票價為80元、120元和180元,音樂會一般為20元、80元、100元,歌劇與話劇的起定價一般為50元、80元和100元。今年1—7月北京地區所有類別演出平均票價在280元左右。“從這些數據來看,除演唱會外,其他劇目的票價并不很高。”申穎說。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1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公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演唱會平均票價為712元、話劇360元、戲劇500元、音樂劇503元。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6959元。也就是說,欣賞一場演唱會的消費只占總收入的2.64%,并非不可承受。
雖然同樣的演出中國內地的價格往往高于港臺和日韓,但并沒有達到媒體報道中宣稱的“是歐美國家的10倍左右”的水平。以音樂劇為例,據美國Broadway League統計,2010年百老匯演出平均價格約86美元,約合526元人民幣,而同期中國音樂劇平均票價為503元。今年9月在紐約上演的音樂劇《媽媽咪呀》最低票價93美元,同期在廣州上演的中文版《媽媽咪呀》最低票價為80元人民幣、最高票價880元。從絕對值看,中外演出票價差距不大。
不過,中國動漫集團監事會主席徐世丕認為,單純比較中外演出的價格不足以說明問題,應該考慮票價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同樣100英鎊票價換成人民幣要1000多元,可英國人每月幾千英鎊的收入,中國人每月3000元人民幣的收入,看一場頂級演出就全沒了。相對于中國人的收入,國內有些演出的價格的確太高了。”徐世丕說。
“天價演出”在內地屢見不鮮客觀上也給群眾造成演出票價高昂的印象。今年賈斯汀比伯巡演上海站的最高票價為8888元;莎拉布萊曼在南寧的演出最高票價5880元;賴聲川的《如夢之夢》在北京的最高票價2013元,比在臺北演出的同一場戲高出近2倍……
首都劇院聯盟副秘書長沈春友認為:“老百姓反映票價貴,主要在于想看又買不起的情況。”他說,根據統計,現在票價較高的,一是大型場館的演唱會,二是高水平高檔次的國內外演出團體的節目。這兩種演出售票率較好,有的演出一票難求,托人都買不到。“但是文化產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某些高端演出看得起就看,看不起也不能要求政府保障你一定要看得起。”
除了高檔演唱會之外,中國演出市場上還有大量低價演出,如打開音樂之門、周末劇場、10元劇場、“三下鄉”演出、慰問演出等。這些演出普遍價格在50元以下,有的甚至是免費的。
制止奢華晚會
有利降低票價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中國演出票價不像印象里的那么高,但是降低票價可以擴大市場、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對于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減少贈票、減少奢華演出等大有益處。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新聞總監王洪波說,降低票價對演出市場是個巨大的拉動。音樂劇《媽媽咪呀》和《貓》英文版引進時的票價最低都在1000元以上,經過中文版的制作后,成本大幅下降,平時最高票價為680元,只有周末場是880元的最高票價,結果全國觀眾總量一下就上去了。王洪波說:“這兩部音樂劇使得很多原來只指望公款買票的人愿意自己買票,因為當票價是大家愿意承受的,為了面子你就不好意思去和人要票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降低票價之后,一方面直接降低公款消費的數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款消費投入的可能性。”
演員祖志凱是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支部書記,今年7月他與50多位同事參加了一場中山音樂堂的“打開音樂之門”的演出,最低票價20元,最高100元。“100元就可以坐在我們俗稱的第9排最好欣賞角度的黃金座位了。這種票價,誰還會去要票?肯定就自己買票了。”
對于中宣部等5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制止利用政府財政資金打造奢華晚會和拿公款追星,演藝界人士普遍贊同,認為這是降低演出成本進而降低票價的重要措施。
沈春友說:“公款舉辦的大型節慶演出多半不計成本,因為成本已經有著落了,或由政府出資、或由企業掏錢。這類演出的制作成本比較高,因此無論能不能賣出去它的票價都會定得比較高。這些不計成本的演出可以花很多錢去登廣告,大肆宣傳,而純商業演出做不到。這樣就構成了不公平競爭。演出商對此也非常無奈。”
沈春友認為,政府主辦大型晚會和演出推高了演員的出場費。20年前他就曾呼吁抵制明星演員過高的出場費,制定一個標準,高于此標準的明星大家都不請。結果,一線城市不請了,二線城市又開始請了。為什么還有人請呢?其中公款舉辦的大型節慶演出是主要原因。于是知名演員寧可少演幾場,也不愿降低身價。“所以,我認為5部委出的這個通知非常好,第一省了納稅人的錢,第二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沈春友說。
一方面是明星大腕唱一首歌拿幾十萬元出場費,另一方面是廣大基層文藝工作者收入微薄。為了7月的那場“打開音樂之門”的演出,祖志凱和50多位同事排練了1個月,只演了1場,最后每位演員拿到的演出費是300元。他說,由于收入低,有些演員只能靠業余辦培訓班來補貼家用,甚至有演員下班后賣安利產品。一些年輕演員因此辭職,演員流動性的增大給院團發展帶來了困難。
票價降下來
需多管齊下
沈春友說,從北京市統計數據看,這幾年票價上升的幅度并不大,但是構成演出票價的諸多因素都在漲價。比如場租,10年前有的劇場租金5萬元到6萬元,現在都漲到了15萬或16萬,場租平均翻了一番。其他如演出費、交通食宿費用、宣傳費、設備及運輸費、票務代理費和安保費等也都在上漲。在此情況下,把演出票價降下來確非易事。
徐世丕認為,要想使演出票價降下來,對劇團而言,核心是降低成本。而劇團的成本若想降低,一是要增加駐場演出,二是最好每個劇院團都有一個自己固定的劇場。他說:“現在的問題是院團與場館分離,這是個普遍現象。對任何一個劇團來說,特別是國有劇團來說,不解決劇場的問題,成本就不會降下來。”他舉例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所屬的首都劇場就是院場合一經營的成功范例,2012 年在首都劇場演出人藝的話劇作品20 部,演出超過230 場,票價始終低于市場平均值10%—20%。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剔除不合理的成本也是降低演出票價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隨著政府和社會對大型活動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大型演出普遍加強了安保措施。但是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門要求演出商購買指定的安檢設備,大幅增加了演出成本,最終都要轉嫁到觀眾身上。
一位演出商對記者說,之前我們去現場驗票,成本只是人員和紫光燈,但現在全都要上PDA掃碼槍,一個槍就1萬多。每個出入口都要安排安保人員。以前,一些戶外演唱會安保費在20萬元左右,現在基本上達到40萬、50萬元了,這是很大的一塊成本。而且當地公安索票現象嚴重。前不久在某市的一場演唱會,現場7000個座位,公安要走了1000張票。
沈春友認為,對不同性質的演出,政府在調控票價時應有不同。純粹市場化的商業性演出不應享受政府補貼,而對公益性、普及性、服務性的演出,政府應加大補貼力度。北京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將加大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力爭100元以下的低價票能達到劇院座位數的30%。
(編輯:蘇銳)
· |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碧霞代表:文藝演出票價應更低 |
· | 首部原創回族舞劇《月上賀蘭》 將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