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其實與每一個人都有關聯
首屆中國公眾考古論壇舉行
首屆中國公眾考古論壇舉行考古等同于挖寶嗎?考古和我們的關系是什么?10月20日—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門峽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公眾考古·仰韶論壇,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來自一線的考古專家、高校的學者以及考古愛好者,就公眾考古的現狀和發展進行了交流。
“考古學和考古學者還缺乏和公眾的溝通”
《盜墓筆記》等小說的暢銷、鑒寶熱的興起,一再將考古引入大眾的視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陳星燦說,隨著民眾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網絡交流平臺的飛速發展,考古發展面臨新的契機。“中國公眾對考古發現的興趣日益增長,各種形式的公共考古活動方興未艾”。
公眾考古學,在最近幾年引領了考古學發展的潮流。公眾考古,簡單地說,就是研究考古和公眾的關系。首屆中國公眾考古論壇·仰韶論壇的召開,就是希望促進公眾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公共考古在我國還不能算一個成熟的學科,考古學和考古學者還缺乏和公眾的溝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說,考古學不是象牙塔,要讓公眾知道我們在干什么。
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將考古等同于挖寶、鑒寶。首都師范大學考古系副教授王濤通過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很多考古專業學生對考古的需求也是出于鑒定的目的。
“考古不是挖寶、鑒寶。”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說,考古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曾經的生活、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每一個考古發現都有獨到的意義。考古學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聯。
考古專家特別指出,公眾考古是讓公眾認識考古、認識文化遺產,認識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公眾考古是要普及考古知識,推動公眾更多了解考古,動員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中。”
“公眾離主動參與還有距離”
公眾考古在中國由來已久,考古已成為一種公眾參與越來越多的活動乃至一種生活方式。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說,中國公眾考古大致經歷受眾型、關注型、參與型三個發展階段:受眾型階段以專家自發性為主,單向普及傳播,公眾參觀、接受為輔,如定陵、馬王堆漢墓、秦陵兵馬俑考古;關注型階段以專家話語權為主,開始自覺討論公眾考古必要性,公眾和媒體關注并舉,如老山漢墓、南海一號考古;參與型階段,專家角色轉變,不再是考古資源唯一和當然的權威解釋者,公眾和社會媒體獲得發言權,其對于文化遺產的看法和價值觀大行其道,如曹操高陵考古。我國考古工作的內涵也經歷了發展的過程。
在此次論壇中,曹操墓仍被不斷提及。曹操墓,也成為中國公眾考古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唐際根說,對于曹操墓的種種爭議,考古學界需要反思,社會和公眾也需要反思。“專家會講神話也要會講人話,有義務和責任通過考古傳播真相,擔當起和公眾、和政府進行溝通的角色。當然,圍繞曹操墓的質疑與反質疑,很重要的原因還有公眾知識的盲點,質疑者要做足功課。”
顯然,要讓考古真正走進公眾,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莫妮卡介紹美國公眾考古經驗時說道,公眾考古也是一種教育形式,它可以通過考古來開展公眾教育。“在美國,公眾考古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如出版《國家地理》等刊物;開展社區考古,考古學家和社區交流考古發現和意義;組織公眾演講和公眾參與活動,讓公眾參與體驗考古遺址;組織田野學校等。”
“公眾考古強調雙向互動,我們現在還處在被動接受考古的階段,離主動參與還有很大的距離。”王濤說。
(編輯:蘇銳)
· | 河北照坡遺址發現距今136萬年古人類活動面 |
· | 美中承諾進一步加強中國考古遺產保護 |
· | 遙感考古,用科技揭開歷史的面紗 |
· | 中國的歷史沒有被外國充分了解 |
· | 考古容不得心浮氣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