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藏身鄭州文廟7年 促國學復興還是借國學變現
“幼兒園”藏身鄭州文廟長達7年,教育部門認定非法,文物部門認為合理
促國學復興,還是借國學變現
圖①:孩子們課間在文廟玩耍。圖②:文廟廂房被改造成教室。圖③:幼兒園的招生廣告。制圖:宋嵩
日前,有媒體報道,在文物保護單位鄭州文廟中,竟然藏著一所幼兒園,且已開辦7年之久,一時間頗多非議。出現這種“混搭”的原因,自然不是房屋緊缺,而是有人看中了“文廟”這塊金字招牌。國學光環之下,有斯文可續,有理由可講,有財源可進,可謂名利雙收。
在媒體曝光后,鄭州市教育部門曾表態,此幼兒園屬非法辦學,已下達停辦通知。然而,1個月過去了,實地走訪,后院東廂內書聲依舊。緣何令行而禁不止?幼兒園開到文廟里,是否各取所需?文物開發如何才不悖于保護?本報記者一探究竟。——編者
連起碼的封閉條件都達不到,且從未提交任何辦學申請
教育部門: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所謂的國學班,都屬于非法辦學
鄭州文廟坐落于市區東大街,坐北朝南,免費開放。穿欞星門,過大成殿,后院是尊經閣,東西各有廂房。游人到此,多少會有些奇怪:東廂屋門半掩,竟傳出孩童上課的聲音。屋外是游覽空間,屋內卻是嗡嗡大課堂。這樣的“學?!?,實在有些簡陋和湊合。然而經查,從2006年至今,這樣的辦學已長達7年。
2004—2006年,鄭州市政府撥款3000萬元,對文廟進行重修。文廟大成殿今年5月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東廂分別是“鹿鳴堂”、“得一閣”和“蒙學館”;而如今,房外卻掛著“英才班”、“通才班”和“大才班”的標示牌。
10月17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東廂,屋內上課,一名中年婦女在屋外曬太陽。聽到問詢,她忙進去通報。記者剛才聽到的,原本“小手在哪里”的兒歌、金剛葫蘆娃故事,不一會就變成了孩子們“人之初,性本善”,聲嘶力竭式的大聲念誦。駐校的王姓老師出來介紹情況,稱目前有40多個孩子在讀,這里是幼兒國學班,是培訓班,不是“幼兒園”。
“在讀的多數是幼兒園適齡孩子,開的又有10個月以上的長期班,這和幼兒園的區別在哪?”對于記者的提問,王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聲明,“我們是有資質的”,并拿出一份“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蓋有省民政廳公章,日期是2013年10月11日。從時間上推斷,這是被曝光后校方緊急補辦的手續,業務范圍增加了幼兒國學培訓等項。然而,登記證書上的注冊地是天明路1號,而非文廟地址。
鄭州市管城區教體局教育科科長李茜明確表示,這肯定屬于非法辦學,“它連起碼的封閉條件都達不到,肯定不符合辦學標準?!倍?,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所謂的國學班,社會力量辦學都必須事先向教體局提交申請,經教體局核實審定后才能開班。李茜介紹,該單位從未向管城區教體局提交任何辦學申請。
“鄭州文廟變幼兒園”被媒體披露后,教育部門曾第一時間向校方下達停辦通知,但此后并未有任何硬性措施,理由是教育部門“沒有強制執法權,且孩子們突然失學會引發家長慌亂?!?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