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村落比例不到2%
我國傳統村落比例不到2%
將建立瀕危警示制度
在17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我國已完成了歷史上首次全國性傳統村落摸底調查,擬用3—5年時間,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制定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長期綱要,建立瀕危警示制度。
傳統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遠,擁有豐富傳統物質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資源,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全國經調查上報的1.2萬多個傳統村落僅占我國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村落已不足5000個。這些村落形成年代久遠,清代以前的有80%,元代以前的達1/4,包含200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00多個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涵蓋了我國少數民族的典型聚落。
根據2012年4月的摸底調查和2013年初組織的補充調查,截至目前,1.2萬多個傳統村落中,共1561個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云南省最多,有294個,貴州省次之,有292個。遼寧省目前尚沒有中國傳統村落。
據介紹,2013年中央財政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提供了一定的補助資金。但搶救性保護、特色產業發展等支持措施明顯不足。而且,一些傳統村落還面臨著過度開發等問題。
“傳統村落是活態的、發展的,保護工作的難度比單項的文化遺產保護要大得多。”趙暉認為,當前還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一是傳統村落發展滯后。很多傳統村落分布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個百分點。二是支持力度不足。三是管理十分薄弱。管理責任不清、基層缺乏專職管理人員;有法不依、破壞性建設現象時有發生。四是民眾及基層的保護意識淡薄。“避免大規模低層次過度旅游開發,除了對村落的旅游開發面積、業態在規劃上做限定以外,還要提供更多疏導的出路,比如傳統產品的開發研究等,在保護傳統的同時,也能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趙暉表示,為了進一步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我國將開通傳統村落公眾網站,將傳統村落資料上網公開,方便公眾輿論監督。同時建立傳統村落警告和瀕危警示制度,建立取消名錄認定、追繳補助資金、依法查處有關責任人的處分制度。
(編輯:單軒)
· | 保護傳統村落不能按照現行遺產分類標準 |
· |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8月底正式公布 |
· | 中國傳統村落將建信息檔案 |
· | 傳統村落不發展就會“被消失” |
· |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