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日記》何以感動西方世界?
法國版
美國版
中國版
《馬燕日記》在法國出版后,迅速成為法國暢銷書榜的第一名,銷量超過20萬冊。隨著法文版熱銷,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的版本相繼推出。瑞士《時代日報》形容《馬燕日記》是“一個讓人遐想的美麗童話故事”,法國雜志《Elle》評價它為“全世界的暢銷書”,法國《人道報》則認為“應該給所有不喜歡上學的孩子讀這本書”。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一位西方讀者想買他的書看,在網站上搜索作者,然后花15.99美元買了一本書。書送來,卻發現作者是中國寧夏的一個小姑娘,書名叫《馬燕日記》。也難怪,英語里莫言(Mo Yan)與馬燕(Ma Yan)太像了。然而,這個讀者讀完不僅沒有大發雷霆,反而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幸運的錯誤”。
原來,早在2002年,這本《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女學生的日常生活》甫一出版,就感動了西方世界,并且至今熱度不減。書中真實記錄了馬燕在貧窮生活中,不舍求學、讀書的夢想,并最終在法國記者的幫助下,實現追求的真實故事。《馬燕日記》顯然不能與莫言的水平相提并論,其中文版刊出的日記原稿照片里,甚至還有很多錯別字,這樣的文字為何能感動西方世界?它的成功對中國夢的對外傳播有哪些啟發?十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沉下心來,冷靜梳理一本書改變一個中國偏遠地區女孩命運的過程時,得到的啟發是深刻的。
日記出版的前后
2001年5月,法國《解放報》駐京記者彼埃爾·阿斯基因為一個偶然機會去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獲得了馬燕的三本日記和一封信。通過翻譯,阿斯基深深被這些記錄生活困苦的文字所打動。2002年1月14日,《解放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他撰寫的“我要上學”長篇通訊,包括摘取部分馬燕的日記和信件,文中核心內容全部是阿斯基的所見所感。
他在文中講到了張家樹多年的干旱,講到了那次偶然的經歷,更多的則是向讀者介紹馬燕貧困的家庭、她對接受教育的渴望、她母親的無私付出等等。《解放報》是法國第三大報,發行量約有20多萬份,馬燕的故事一經刊出,立即引起法國民眾的關注。報道刊出3天后,法國一家具有25年歷史的、出版過《密特朗夫人回憶錄》的出版社——拉姆賽出版社,打來越洋電話表示愿意出版馬燕的日記。一年后,定價為20.5歐元的《馬燕日記》在法國巴黎出版,并迅速登上法國暢銷書榜的第一名,僅在法國的銷量就超過20萬冊。
隨著法文版熱銷,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的版本相繼推出。荷蘭版《一個中國女孩的日記》,今天依然能在荷蘭58家各類圖書館中找到。英國版《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女學生的日常生活》,2004出版后,2005年又再次重印,好評如潮。根據筆者在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OCLC)的檢索,《馬燕日記》的文版超過20個。在眾多版本中,影響最廣泛的,還是美國哈潑柯林斯出版社推出的美國版《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女孩子的掙扎和期望》。
在一貫批評和譴責中國的西方主流媒體眼中,《馬燕日記》是少有的獲得正面評價的圖書之一。瑞士《時代日報》形容《馬燕日記》是“一個讓人遐想的美麗童話故事”,法國雜志《Elle》評價它為“全世界的暢銷書”,法國《人道報》則認為“應該給所有不喜歡上學的孩子讀這本書”。
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是感動世界的密碼
這是一個成功感動了西方世界的中國故事。為了探究背后緣由,筆者認真梳理了有關這本書的書評、讀后感,發現《馬燕日記》獲得認可最多的,除了西方讀者對中國西北不發達地區生活貧苦程度的震驚,以及由此產生同情之外,更多的是被書中主人公積極向上的力量、頑強的奮斗精神所感動。
2002年,法國《解放報》刊出關于馬燕的報道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讀者感嘆:“當我們的孩子每個月狂吃糖果和漢堡包就要花掉幾百法郎,而這點錢就能讓這些中國孩子重新走進學校。對此,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呢?”感嘆之余,亞歷山大為素昧平生的馬燕和她失學的伙伴們,捐出了一筆來自異國的“捐款”。在法國東部的蒙格利特小城,開啤酒館的理查·培思特夫婦寫信給報社說:“馬燕的報道讓我家的三個孩子受到了教育,他們知道了要珍惜讀書機會,并想為這個了不起的女孩捐一點錢。”
據悉,法國政府也借機號召更多的法國青少年向馬燕學習。2004年1月,法國教育部在一篇鼓勵青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加入各種協會,支持各項偉大的事業”的倡議書中,舉出了馬燕的故事。文中講到,由于《馬燕日記》的作用,其他的中國孩子也得到了資助。文中的小標題是:馬燕,14歲,拯救了自己,也援助了別人。
當然,西方讀者被《馬燕日記》感動的背后,還存在一個文化認同的因素。《馬燕日記》出版后,由彼埃爾·阿斯基成立的“阿斯基—馬燕基金會”,接受了來自西方讀者的捐款。基金會不僅幫助了馬燕回到學校,而且還幫助了更多失學的寧夏孩子,并且至今還在支持馬燕在法國讀大學。這種由西方人“發現——拯救——新生”的文化模式,不僅普遍存在于西方向全世界輸出的文化產品,如好萊塢的影視劇當中,還在21世紀的中國真實重現,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馬燕日記》獲得西方社會更廣泛接受的深層文化背景之一。
對于中國出版的啟發
無論如何,一本書的出版能夠改變一個女孩子的生命軌跡,無論是誰都會心生感動。但在《馬燕日記》出版十年后的今天,筆者不禁有兩個疑問:
首先,為什么中國上千家媒體,沒有第一個發現馬燕?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習以為常。這恰恰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如果傳媒業過度商業化,向權力、金錢和市場奔跑,這樣的倉促中,怎能發現建筑工地上揮汗如雨的農民工的鄉愁?怎能體會偏遠鄉村里老人與孩子一日三餐的艱辛?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其次,為什么中國的出版社少有《馬燕日記》這樣感動世界的案例呢?因為當全行業都把出版碼洋、利潤排名、圖書暢銷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時,就大大弱化了圖書出版的社會性。彼埃爾·阿斯基以一己之力在報紙上發通訊、翻譯出版《馬燕日記》,以及組織讀者發起基金會的一系列行動,給中國所有出版社上了一堂生動的示范課。
中國的經濟奇跡,已經讓中國成為世界的輿論中心。這樣的國際地位的獲得中,每個中國人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有人用鮮花,有人用汗水,有人甚至用眼淚。因此,從最基本的人性出發,展現每一個中國人奔向富足生活的歷程、實現夢想的喜怒哀樂,都會是精彩的。只要中國出版人俯下身來,親耳聆聽神州大地上那沸騰已久的腳步聲,中國夢的對外傳播就一定是鮮活、多彩的。或許,這是《馬燕日記》給我們最為珍貴的啟示。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日記節選
2001年7月13日 星期五 (晴)
母親把饅頭蒸熟了,她就喊父親進屋吃饅頭。我也跟了進去,就把下午剩下的黑面飯盛了一小碗吃,吃完了我想再盛一碗,可是小弟都給吃完了,我就問母親我可以吃一個饅頭嗎?母親說明天吃吧,今天不能吃。我說我吃一個小的,母親還是不讓。我就出來睡在外面,看著天空的星星想,是不是我沒有考上女中,母親還在生氣呢?我開始責備母親,連夜里的飯都不給吃。
2001年7月3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下午我寫日記的時候,找我的鋼筆,可是它不見了。……我的心都碎了。
你們也許會笑,一支鋼筆,還值得你去傷心嗎?你們不知道這支鋼筆的來歷,是我兩學期積攢的零花錢,沒有花,就買了它。這支鋼筆的苦處其實就是我的苦處。母親給我零花錢的原因,是我一天到晚只能吃到兩頓黃米飯,她給我錢就是讓我買幾個饅頭吃。我硬是挨餓,把錢給積攢下來了。為了這支鋼筆,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它讓我學會了什么是艱苦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每次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母親。可是我令母親失望了。我真沒用,如今連女中都沒有考上。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