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敘中華情 共賞中秋月 共圓中國夢
共敘中華情 共賞中秋月 共圓中國夢
2013“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演活動在廈門舉行
覃志剛、劉可清、夏潮等為2013 “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開幕式剪彩
中華情情連兩岸 中國夢夢圓中秋
覃志剛(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覃志剛致辭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佳節到來之際, 2013 “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演活動在美麗的海濱名城廈門隆重舉行。我謹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向應邀參加開幕式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致力于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交流和弘揚的各位藝術家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華情·中國夢” ,寄托了海峽兩岸人民企盼和平、團圓的美好心聲。在中秋佳節這樣一個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刻,我們舉辦“中華情·中國夢”主題作品展覽,得到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書畫家的熱情參與和積極響應。這些書畫作品,無論是書寫傳統詩詞歌賦的中國書法,還是描繪祖國名山大川、民族風情的美術作品,都以中國藝術獨特的形式和語言,反映了作者獨到的文化視角、時代特色、人文關懷和審美取向,表達了“愛國愛家愛故土”的赤子之心和“親情友情骨肉情”的熾熱情懷。可以說這是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書畫藝術家傾情奉獻的一場書畫藝術的視覺盛宴,搭建了一個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溝通、交流、共敘親情和友情、共祝“中國夢”圓的文化藝術平臺。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文化基于共同的中華文化母體,加強彼此間文化藝術的交流,不僅符合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自身的文化需求,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相信通過這次展覽,能夠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文化溝通、交流和傳承,推動海峽兩岸關系繼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共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次展覽得到了廈門市人民政府、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和臺灣、香港、澳門等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鼎力配合,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祝大家中秋節愉快!祝2013 “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演活動圓滿成功!
覃志剛、施子清、沈榮槐、蘇峰男等在筆會現場創作
和合文化 兩岸情深
八月十五月兒圓。當廈門島華燈初上,伴著海風,圓月害羞地借天邊的浮云遮住了自己的半邊臉,而云終究淡了,散了,品茗、賞月。金門,與廈門島隔海相望,那里也一樣朗月清清吧,或許在那里人們的心里依舊“月是故鄉明” 。
9月19日,中國傳統的佳節中秋節。由中國文聯、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福建省文聯、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國書協香港分會、澳門書協、臺灣畫院、臺灣“中國書法學會” 、福建省美協、福建省書協、廈門市文聯、廈門市書協、廈門市美術館、廈門閩臺書畫院、廈門閩臺美術館協辦的2013 “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演活動在廈門舉行。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夏潮,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可清,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澳門書協主席連家生,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沈榮槐,臺灣畫院執行院長馮儀以及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著名書畫家參加了本次活動。
“中華情·中國夢”中秋展演活動作為中國文聯的品牌文藝項目,自2003年相繼開展中華情歌曲征集演唱會、海峽兩岸青年歌手大賽、中華情書畫精品展等活動以來,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13 “中華情·中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演活動,秉承“愛國、愛家、愛故土,親情、友情、骨肉情”的活動宗旨,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書畫家在這樣一個象征團圓的節日里,以書畫展覽的形式,歡聚一堂,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凝聚海內外全體中國人的愛國情結和民族意識,正所謂血脈相連,情感共生。此次書畫展,寄托了海峽兩岸人民企盼和平、團圓的迫切心聲。
覃志剛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表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文化基于共同的中華文化母體,加強彼此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不僅符合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自身的文化需求,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舉辦這樣的展覽,能夠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文化的溝通、交流和傳承,推動海峽兩岸關系繼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他希望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人們能夠攜起手來,為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共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之偉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此次書畫展,得到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書畫界名家的積極響應,共匯聚美術書法作品420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更有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蕭萬長、江丙坤,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正等臺灣知名人士為本次展覽題詞。參展的書法作品,既有傳統描寫中秋月圓的詩詞歌賦,又有企盼兩岸和平統一的點題之作,時而字跡娟秀、筆鋒秀美,時而狂放恣肆、跌宕起伏,猶如太極,軟硬兼施、剛柔相濟,正所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美術作品,名山大川、民族風情,盡收眼底,筆墨精到,功力可見一斑,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作者是用了心思的,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其中蘊含的內容深刻且豐富。與之近距離接觸,并發自內心地與之交流對話,這就是不同于以往展覽的意義所在。
來自港澳臺的書畫家們最多提到的詞就是“同根同宗同源” 。參展的書畫家各個年齡階段的都有,年齡偏大一些的,對于大陸的情感尤甚,從言語中便可讀到那種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廈門這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自2005年以來,兩岸的關系朝著一個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斷推進,大環境越來越好。兩岸的發展離開了文化,其他事情都難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識,對于實現兩岸統一極為重要。 ”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說到。
“因為有著共同的漢字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人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如今電子設備普及,大家都忽略了漢字書寫的重要性,鍵盤代替了手中的筆,應該提倡對中國傳統書法的重視。 ”一位普通的市民在參觀展覽的時候對記者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發展進步的血脈和靈魂,書法文化更是重中之重,此次活動的舉行,也從某種程度上強調了復歸傳統的重要性。在接下來的筆會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書畫家盡情潑墨揮毫,互相交流學習,互贈書畫作品,現場氣氛極為活躍,書畫家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書畫作品贈送給了喜愛自己作品的觀眾。大陸和臺灣的畫家代表分別創作了大幅水墨作品《碧水丹山傳深情》《阿里山風華》 。同時舉行的2013年中秋雅集文藝演出活動將傳統的京劇表演、雜技、歌舞等精彩節目帶給觀眾,使他們在精神上獲得了愉悅的享受。
“以往都是有作品參展,親自到現場來是第一次。 ”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蘇峰男告訴記者,“參展的作品內容很豐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不同的面貌,確實達到了互相交流的目的。 ”由此看來,中華文化始終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紐帶,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增強。 “以書為媒” ,“以畫為媒” ,兩岸同胞,尤其是致力于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和藝術家們,秉承先人之智慧,謀劃民族之福祉,在推動兩岸關系繼續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自身的積極作用。
“中華情情連兩岸認宗族,中國夢夢系人民興故園” ,這是澳門書協主席連家生參展的書法作品,在他看來,中華情,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應該認宗認祖;中國夢,就是要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富強。京劇表演藝術家于蘭說:“既然是夢,就可以做得璀璨斑斕,大家所希望的都可以用夢來圓。 ”但愿這個美麗的中國夢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實現。
大陸畫家代表創作的水墨作品《碧水丹山傳深情》
臺灣畫家代表創作的水墨作品《阿里山風華》
2013年中秋雅集文藝演出異彩紛呈
藝術家感言
■吳長江(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2013年中秋,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書畫家聚在一起,增進彼此間的深入交流與對話,十分有意義。
交流應該是立體的,除了展覽、研討會以外,還應進行院校之間的交流,互相帶博士,臺灣師大的學生到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帶臺灣學生去敦煌考察等,使得交流漸趨深入。書畫這種交流形式,十幾年前還比較新鮮,現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美術家書法家們應該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明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有一個港澳臺展區,屆時將會邀請港澳臺的著名美術家來參與。
■趙長青(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書畫交流活動可以說比較頻繁,這次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年在特殊的地方舉辦了這樣特殊形式的書畫展覽,它的影響和作用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現出來。“中華情·中國夢”給這個活動賦予了新的內涵,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最盼望的就是和平統一,因為我們同根同宗同祖,統一是大趨勢。而這一活動也給予了我們親人般的呼喚,用中華情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近年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在文化藝術的交流上漸趨活躍,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已經兩次走進金門,并在金門命名了兩所蘭亭學校,書法翰墨飄香,在海峽兩岸孩子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今年我們正在策劃一個活動“登高望遠” ——海峽兩岸的兩位百歲老人要在臺北101大廈舉行書法交流的活動,將十分有意義。
■施子清(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
目前兩岸經濟文化的交往,為長期和平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書畫藝術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瑰寶,沒有文化的交往和共識,兩岸在發展中就缺少了一股最重要的力量。
廈門這幾年在兩岸文化交往方面做得很好。開放往來,開放貿易,祖國的統一還要靠福建走在最前面。兩岸無論是語言、風俗習慣還是信仰上,都緊緊地連在一起。
除了舉辦展覽,我認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書畫家還要不定期地交往。我提倡書法走進中小學的課堂,我的作品《書法經緯》成為中小學書法課程的指定書目。傳統,還是要講究筆下的功夫。
■連家生(澳門書協主席)
每次參展之前,我都認真思量,因此我參展的作品,大都很清楚地表明了參展的主題和我個人的立場。這次參展的書法作品“中華情情連兩岸認宗族,中國夢夢系人民興故園” ,中華情,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應該認宗認祖;中國夢,就是要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富強。
廈門毗鄰臺灣,溝通起來方便。中國文聯在廈門舉辦這個活動,地點、時間各方面都很恰當。每次活動的主題也在適時地不斷變化。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本身就有團圓的意義在里邊。
文化交流是目前兩岸最恰當、最方便的交流方式。11月,我們還將在漳州舉辦兩岸將軍教授書法展,準備明年到澳門巡展。
■沈榮槐(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
這次展覽集合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多位著名書法家、畫家,兩岸血脈相連,將文化這一軟實力的作用呈現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實現了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
藝術的創作有它的傳承,從作品中不僅能看到它的根脈源遠流長,而且也能看到生活在當代的人們展現出的個人意志與社會風貌。每年展出的藝術作品都有新的面貌出現,這個時代的藝術面貌,承繼了以往的文化底蘊,展現了當代的情感,非常豐富,意義也很深遠。我們臺灣“中國書法學會”和大陸交流非常多,在兩岸還沒開放之前我們就在國際間有合作。國際書法家聯絡總會的前身就是我們跟啟功先生在新加坡,以新加坡為媒介,集合兩岸和對書法有著共同愛好的國家和地區而進行的國際性的交流活動,已經延續20多年了。兩岸和平發展以后,從國際走向兩岸,這兩股力量的結合產生了更厚重的文化情感和更強大的生命力。既然是中華兒女就不能忘本,繼承先人的文化遺產并將其發揚光大,融匯古今,從而創造出新的時代風貌。
■馮儀(臺灣畫院執行院長)
兩年前我們臺灣畫院來參加過類似的活動,但縱觀這次展覽和之前幾次有很大的不同。每一個畫家在創作的特殊情感上、題材的構成上比上一次更精彩、更豐富了,這很難得。
在我收到邀請函的時候,瞬間就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兩岸都是中國人,同宗同源,非常切合“中華情·中國夢”這個主題。臺灣畫院在昆山有個分院,不僅有書畫家還有文學家、攝影家,以書畫藝術為主,廣泛集結和藝術相關的人才,和大陸進行深入交流,為促進兩岸統一作貢獻。祝福書畫界及愛好書畫的朋友們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盧錫炯(臺灣畫院副院長、臺灣師范大學教授)
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文化開出了不同的花朵,回歸到中華文化里,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成果,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將會培育出更美麗的文化花朵。
■陳奮武(中國書協理事、福建書協主席)
這次展覽選擇在中秋佳節舉辦非常好,充滿了團圓的氣氛,這種氣氛也使大家更具有凝聚力。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共同推動此次書畫展,為實現文化強國提供了有力平臺。
除了在中秋節這樣一個大家歡聚的節日里舉辦書畫展覽以外,我覺得其他任何時間都應該抓住機會組織類似的活動,增進藝術家之間的交流,這對文化的建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鄭百重(中國畫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以前只是聽說過,沒有想到規模如此之大,內容都是圍繞“中華情·中國夢”兩岸一家親這一主題來創作。以書畫交流來聯誼港澳臺地區的實踐2001年就開始了,大家都認真對待并拿出自己的力作,最終形成了幾百件作品的規模,很不容易。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名家基本都出現了,影響力很大。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這一意義包含其中,廈門靠近兩岸的獨特地域優勢,更加強了中華情的濃厚性。現在書畫發展到了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改革開放以后,進行了多次的全國美展,年輕的畫家大量涌現,我們的傳統書畫事業后繼有人,而且形式內容多樣化。人們思維模式的開放,在世界文化的相互碰撞下,中華文化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和民族特點。
中華文化要靠全世界華人來共同努力,這樣一個團圓的夜,把大家聚在了一起。除了展覽,寫生、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也應該多舉辦。
■于蘭(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
書法、京劇都是我們民族自己的藝術,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我本身就是搞民族藝術的,藝術上的交流,隔行不隔山,在中秋節這個特殊的時刻,兩岸在情感上、藝術上的交流,既有藝術上的意義,又有祝福祖國統一的意義,中國文聯抓到合適的時間給兩岸的藝術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往往別的渠道溝通不了的東西,藝術可以實現。中國夢,既然是夢,就可以做得璀璨斑斕,大家所希望的都可以用夢來圓。書畫藝術應該有更高更好的追求,用這樣的方式呼喚年輕人對自己民族藝術的重視與認知。
我特意選擇《太真外傳》里楊貴妃的一段唱詞,意在祝大家身體康健和希望祖國昌盛、國泰民安。
(本報實習記者吳華根據采訪錄音整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