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傳統出版邁向數字時代,是出版業的大趨勢,也是近日召開的中國—東盟出版博覽會的主題。在一個互聯網用戶和移動用戶數量均居全球首位的國家,出版業走向數字化在情理之中。有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數字出版產值只有213億元,2010年已突破千億元大關,2012年達1935億元。
面對來勢洶洶的數字化挑戰,傳統出版人面前有三條道路:領頭、跟隨和出局。有用戶就有需求,有成千上萬個用戶就有千變萬化的需求。在中國做數字出版,前景人人稱道,但真要去試水溫、“吃螃蟹”,很多人就開始變得躡手躡腳。
幾年前,數字出版興起之初,出版人就怕趕不上這趟車,一窩蜂投身其間,有的組建集團、有的成立部門,與技術商、平臺服務商合作。幾年下來,辛苦栽下的樹種,有的夭折,有的讓別人摘了果子。一些兩手空空的出版人開始感嘆:“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究其原因,其實還是因為嘴上說要緊跟數字出版形勢,心里卻還在打傳統出版的算盤。
為什么有畏難情緒?歸根到底還是心里沒底,對數字技術陌生。這一代出版人對互聯網技術大多不太熟悉,而在傳統出版領域,他們早已駕輕就熟,占領了一塊穩定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現代出版業起步較晚,傳統出版的市場份額還未飽和,從局部來看,還會出現不降反增的現象。但出版人不能被這種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畢竟,時代的變化是不由人控制的。不了解互聯網,不去敲擊鍵盤,再有經驗與智慧,這個世界也離你的想象很遙遠了。因此,出版人應放下包袱,向新技術學習取經,冒險不是盲目和頭腦發熱,而要摸著石頭過河,備好干糧上路。
“內容為王”是出版界的鐵律。不久前,某些電商在事先沒有與出版社打招呼的情況下,進行了“電子書0元下載”促銷活動。一些出版商對這種“自殘式促銷”不太感冒,立即暫停了與電商的合作,撤下電子書。出版商提供內容,技術商搭建平臺,數字出版就是這樣一個共建的產業鏈。在此過程中,技術商要尊重內容,不管技術有多前沿,都要知道,能與內容相結合的技術才是有價值的;而出版商則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內容,適應讀者碎片化閱讀、延伸閱讀、屏幕閱讀以及互動閱讀的需求,二者只有同心協力,共榮共生,才能使數字出版的產業鏈順暢運轉,獲得長足發展。
數字出版已經進入春天,但春天除了山花爛漫,還要面對青黃不接。有學者曾說:“三月播種,九月收獲,四月不要哭泣。因為大地已經平整,種子已經發芽。”越是秋收在望,就越需要出版人在數字化時代,能與技術商一起合作,共同跨出這第一步。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