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上線
時間:2013年09月14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鄭晉鳴
12日,全國第一個方言資源庫——“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正式上線,資源庫收錄了425名發音人、時長超過320小時,共70種方言,涵蓋江蘇各地方吟誦、地方戲曲、民間口頭文化等,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語言博物館。
“隨著城鎮化發展、年輕人外出打工等因素,方言正逐漸消失,保護方言已刻不容緩。”江蘇省教育廳語工處處長趙曉群說,為保護方言,避免一些老派發音過快消亡,200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并由江蘇承擔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5年來,江蘇在轄區內三大方言區設立了70個調查點,并廣泛遴選方言發音人,最終通過各地區方言發音人朗讀單詞、詞組、講故事、日常對話等形式建立起“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
“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分為字詞句篇、聲韻調、方言文化、語言學習等六大塊,在“方言文化”板塊中,記者看到該板塊由方言說江蘇、方言誦經典、地方戲曲等五部分組成,五部分針對13個城市的特色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比如“方言說江蘇”環節,則是用各地方言展示了在景點、產品、食品等方面13個城市的不同特色。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專家指出,“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的建立正是用保護方言的形式為傳承地方文化出力。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