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梅花贊” ,看盡繁花似錦30年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伴著恢弘的舞臺音樂,“梅花贊——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30周年專場匯報演出” ,在梅花獎獲得者王蓉蓉、張建國、王平和于蘭帶來的交響京劇《詠梅》中拉開了序幕。簡易的舞臺,簡單的燈光,來自京城的基層一線職工、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大學生、農民工以及不少戲迷愛好者們,心無旁騖地欣賞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藝術魅力。
“本次梅花獎30年紀念活動本著喜慶、節儉、公益、惠民的原則。所謂喜慶就是梅花獎演員的一次大聚會、大團結,像是梅花獎演員‘回娘家’一樣熱鬧。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告訴記者,喜慶就容易造成奢華,所以我們嚴格貫徹中央號召節儉辦晚會的精神,同時,對于戲劇界來說,節儉不僅是戲劇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劇協的一貫作風。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一桌兩椅既是傳統戲曲的美學精神,也是其演劇風格,自古以來我們演戲都是“一單挑” ,它的精彩不僅在于化妝、舞臺裝置或是舞美燈光的光彩照人,更多的是演員們所塑造的劇中人物的藝術魅力。“景就在演員身上,在于唱念做打的舞臺藝術展示,舞臺的過度包裝,反而會制約演員的舞臺表現。 ”季國平說,這些年來,中國劇協一直本著戲劇藝術來自民間并反哺民間的優良傳統,堅持走基層到田間地頭為老百姓演戲,那就一定要輕裝簡從。在梅花獎30年紀念活動期間,各地也在以不同形式進行紀念,比如海南,幾十場戲除了幾場城市演出,基本上都在基層走街串巷為老百姓演出。再如此次各地晉京演出的28臺經典劇目,舞臺都很簡潔,演員只有靠表演魅力來征服觀眾。
“舞臺的裝置不像過去那般豪華,但不失其內在的價值感。 ”演出結束后,梅花獎獲得者楊俊激動地說,此次演出讓舞臺還原于表演,還原于戲曲的本體,還原于人的表達。過去司空見慣的大制作、大投入,常常讓演員淹沒在景中,把戲曲的本體——人的表達擠壓得蕩然無存,這其實是每一位戲曲演員都不愿意看到的。
梅花贊,贊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季國平認為,梅花獎走過30年,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從第一個十年推動青年人才的成長到第二個十年設立“二度梅”和梅花大獎,更為直接地催生優秀劇目創作和當代戲劇藝術大師的成長;第三個十年從改革和進一步完善評獎機制,以大賽的形式把專家的評獎變成一個還戲于民、與民同樂的社會性演出活動。從2005年創辦梅花獎藝術團“送戲下基層”公益演出、“走出去”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到拍攝梅花獎數字電影,通過數字影像技術把演員在舞臺上的精彩瞬間定格在膠片上,定格在數字影像上,讓梅花獎演員的英姿可以傳得更廣、更久遠。
梅花獎30年從“百花凋零”到“姹紫嫣紅” ,在推動出人出戲方面,中國劇協不遺余力。當晚演出的節目設置就以梅花獎30年走過的三個十年歷程,分成了“第一個十年: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二個十年:東風吹著變成春”和“第三個十年:散作乾坤萬里春”三大板塊。三大板塊在主持人濮存昕、張凱麗、朱世慧、朱冰、吳京安、劉曉翠的串聯下,京劇、昆曲、豫劇、越劇、晉劇、黃梅戲、秦腔、評劇、川劇、粵劇、漢劇、歌劇、龍江劇等來自各大劇種的梅花獎演員同臺綻放,各領風騷。京劇《紅燈記》 《太真外傳》 《赤桑鎮》 ,昆曲《牡丹亭》 ,粵劇、漢劇戲曲聯唱《南國花正紅》 ,豫劇聯唱《村官李天成·吃虧歌》 《香魂女》《程嬰救孤》 ,黃梅戲《女駙馬》 ,越劇《梁祝》 ,歌劇《江姐》 《洪湖赤衛隊》 《紅珊瑚》 《茶花女》 ,評劇《呂布與貂蟬》 《孝莊皇后》 ,晉劇《雙登殿》 ,川劇《李亞仙》 ,秦腔《走雪》 《花兒聲聲》等輪番上演。晚會在中國劇協主席、首位梅花大獎獲得者尚長榮帶來的京劇《貞觀盛事》選段中落下帷幕。
“梅花獎20年的時候我來了, 30年我又來了,看到一撥又一撥的演員精彩紛呈,各個劇種都綻放獨特的光彩,能夠在這里面表達黃梅戲的特殊魅力,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我感到非常自豪。 ”楊俊認為,梅花獎是衡量一個演員的標準和標桿,她是戲曲演員的一個夢想,也是每個戲曲人一生的追求。“現在中國的舞臺藝術不應該僅僅盯著演播廳、選秀場和大廣場,應該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回到最初的舞臺。梅花獎演員更應該有一種責任,讓老百姓看到真正的傳統藝術的魅力。 ”梅花獎獲得者、歌劇演員韓延文表示,梅花獎是她藝術人生的一次難得經歷,是她一生中最為自豪和珍視的一種榮譽,每次參加梅花獎的演出對她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她可以從其他梅花獎演員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由宋國鋒、顧薌、張秋歌、李琦、倪大宏、魏積安、宋丹丹等歷屆梅花獎演員帶來的詩朗誦《梅花贊》成為晚會的一大亮點。他們深情朗誦了《早梅》 《雪梅》 《墨梅》 《白梅》 《卜算子·詠梅》 《臨江仙》等歷代詠梅詩詞,讓觀眾深深體會到了梅花獎演員如高潔梅花般不為繁華易素心的執著堅守。第十七屆梅花獎獲得者倪大宏雖已轉戰影視圈,談到梅花獎他依然十分珍視這份難得的榮譽。他認為梅花獎是對個人舞臺藝術價值的一個公眾評價。作為一名演員,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影視劇中,都要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人。
30年來,梅花獎走過了26屆,共評出來自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33個省區市、 58個不同劇種的634朵“梅花” ,可謂碩果累累。而此次臺上臺下500余朵“梅花”的精彩綻放,就是梅花獎推動出人出戲的一個精彩見證。“戲劇藝術是一門以表演為中心的綜合藝術,抓住了演員也就抓住了舞臺藝術的核心。 ”季國平說,優秀的戲劇演員要以優秀劇目為載體,優秀劇目的創作更要靠優秀的演員去實現。在催生并推動梅花獎演員健康成長的同時,也就帶動了當代一大批優秀劇目的創作。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