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費小指尖如何撬動大市場
CFP
CFP
在公路、鐵路、航線之外,還有一條無形的信息之路。當中國經濟承受下行壓力之時,它卻異軍突起,逆勢增長,以其強大的消費動能成為內需曲線中崛起的頂峰。
下班路上刷微博、打車用打車軟件、購物時網店上貨比三家……信息消費正以潤物細無聲卻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近人們的生活。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1.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9300億元。
走近消費者,看看信息消費正如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目前還存在哪些阻礙信息消費成長的地方?怎樣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信息消費需求?
1、一個3.2萬億元的消費盛宴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每個月家里寬帶費加上手機上網費,要100多元;每月網購買各種日用品平均2000多元;網上付費下載圖書、歌曲要100多元;上個月換了部手機花費3000多元;帶孩子出去旅游在攜程網上報的團花費10000多元。7月份算下來,居然在網上花了15000多元。”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湯穎告訴記者,除了每天買菜或出去吃飯,她絕大多數的消費都是在網上解決的,“過去用電腦,現在用手機,沒事就在網上各處遛遛,看到需要的或特價促銷的就會點擊購買,網上消費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湯穎的信息化生活是許多城市人的縮影。上下班路上、空閑時候刷微博、玩游戲、看新聞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連吃什么美食、去哪旅游、到哪打車、詢問路線等都要求助手邊這個“掌中寶”。
普通人平凡信息生活關聯的,卻是一個時代的信息消費盛宴。8月14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其中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4萬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基于電子商務、云計算等信息平臺的消費快速增長,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信息消費還是一個比較陌生、比較新鮮的概念,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還搞不清什么是信息消費,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成為信息消費的參與者、提供者和享受者。”發改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日前表示。也正因為如此,在不知不覺中,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同比增長40%多,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網購市場。
遠不止網購,信息消費正以無所不及的觸角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余額寶為首的小額理財產品讓更多人們輕松打理自己的“閑錢”;以“萬門大學”為首的公益網絡大學,致力于降低中國高等教育門檻,為想深造的人們提供了隨時隨地自學“充電”的機會。信息內容與信息服務的豐富多樣化,為實現信息消費升級提供著日新月異的路徑。
互聯網已經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臺,也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引擎。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應用發展,城鄉居民用于通信、網絡等方面的消費有望支撐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并持續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據測算,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能夠拉動國內GDP增長338億元。
“促進信息消費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動力之一,更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降低交易成本、節約能耗、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指出。
2、什么阻礙了信息消費提速
“中國農村信息消費市場用戶量大,流量增長也較快,但是目前農村網絡覆蓋基本以2G為主,無論從設備維護還是廠家支持來看,加強布局農村地區3G/4G網絡迫在眉睫。”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副院長蔣遠在日前召開的“2013網絡創新研討會”上指出。數據顯示,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僅為27.9%。
雖然人們的指尖生活很愜意,但各種苦惱卻也層出不窮:“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我們的網絡資費并不便宜。”“網速太不給力,一次我出差途中著急處理公務,用3G看圖片怎么也打不開。”“網上東西是便宜,但我還是很少網購,一是擔心資金安全,怕有人盜用網銀;二是有時買的商品與圖片不符,做工粗糙,退換又太麻煩。”“我的老家在偏僻農村,平時假期回家,基本就遠離了網購生活。”……
應該說,在信息產業的發展上,我國基本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同步,但在信息產品以及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我國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多層次的信息消費群體,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滯后,上網速度慢、價格相對過高一直是令國內網民不滿的弊病。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告訴記者,當前更好更快地推進信息消費建設迫切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網速慢,尤其是手機網絡和公共無線網絡速度慢的問題。二是公共免費無線網絡少。“在國外旅游時會發現,很多城市都擁有大量免費覆蓋的公共無線。做好一個城市的公共無線覆蓋,成本低、效益大。”三是費用偏高,雖然之前有數據表明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資費水平中等,但是性價比還是偏低。四是各種網絡服務之間沒有打通。
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也帶來很多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戰。企業核心數據被盜、用戶數據丟失、個人信息泄露等事件頻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和消費行為。“當前網絡個人信息的經濟價值日益凸現,盜取、搜集、侵害網絡個人信息的技術手段將日趨復雜,網絡安全問題不容小覷,需要盡快構筑起信息消費的安全屏障。”何霞指出。
城鄉基礎網絡設施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現狀也成為信息消費增長的一大障礙。中國電信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韋樂平曾作過分析,光纖到戶在東部城鎮地區的投資回收期是7年,中部地區大約為11年,而西部偏遠地區要數十年。“如果地區之間寬帶建設不協調,那么‘信息惠民’工程、電子商務、物聯網建設等重大舉措就將受到影響。”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看來,要高度重視信息消費中的信息鴻溝和版權保護問題。“西部與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水平低,長期信息閉塞和教育落后加劇了這些區域的落后;老年人和孩童由于自身年齡和身體素質的弱勢,在信息消費大潮中也不能得到均等的享受。如何促進信息消費的公平,實現信息消費的均衡發展是促進信息消費的重要課題。”
他同時表示,信息越發達,盜版侵權問題就越突出。“很多網絡文學、音樂、影視等領域以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網絡出版物等產品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版權保護,將會打擊原創動力,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3、提升信息消費何處破題
8月17日,國務院下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分階段明確了“寬帶中國”的發展目標與技術演進路線,并提出了重點任務與相應的政策措施。《方案》要求,2013年固定寬帶接入目標達到2.1億戶,3G/LTE用戶目標超過3.3億戶,用戶普及率達到25%。
在這個無邊無形的信息社會中,要實現其健康有序發展,科學有效的規范制度與激勵之策都顯得相當重要。
“寬帶中國”戰略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初步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并著力推進中西部和農村寬帶網絡發展以及寬帶網絡優化升級的戰略目標;即將發放的4G牌照將有效提升無線寬帶的覆蓋、速率與資費降低,信息服務消費的巨大潛力有望提前釋放。何霞認為,這些政策措施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網絡覆蓋與信息非均衡性等諸多問題。
何霞建議,要加大在信息安全上的保障力度:“首先,政府要加大對信息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信息市場的交易規則;其次,要加快信息安全相關立法進程,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加大網絡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力度;此外,也要健全國家重要信息系統安防體系,提高信息技術裝備安全保障水平。”
解決由于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的落差形成的信息鴻溝,齊勇峰認為,根本之策在于加強教育投入,如開展西部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的信息服務培訓等;同時政府有必要提供相應優惠政策,鼓勵開發一些適用于老年人、殘疾人使用的信息產品和信息載體。
“目前我國網絡上信息雖然多,但是非常雜,存在很多垃圾信息,要進一步凈化網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認為,政府部門要為人民群眾做好信息指引,尤其要加強對某些專業服務信息的發布,如就業信息、科技信息等。
信息消費的發展將網絡版權保護問題提上日程。齊勇峰建議,要對現有《著作權法》下的細則進行完善,在新型技術不斷發展、網絡侵權形式愈加復雜的背景下,制定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法規,確保網絡侵權有法可依;同時堅決打擊侵權行為。“在互聯網和數據化條件下侵權易,管理難,更要嚴加管理和懲治。”齊勇峰說。
許光建強調,有關政策要從信息供給與消費雙方面給予扶持,一方面要鼓勵電子商務發展,很多網店其實就是小微企業,符合國家提出的扶持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要求,“對那些面臨暫時困難的網店,政府可為他們提供信用擔保和金融支持,幫助其獲得貸款”。另一方面,發展信息消費市場必須大幅降低電子商務的收費,用低廉的價格將更多潛在的彈性消費力量轉化為剛性消費。(本報記者 溫 源 本報通訊員 王 蕾)
鏈接
什么是信息消費
信息消費主要包括居民對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消費。信息產品包括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等;信息服務包括數據接入、內容服務、購買軟件等,以及通過信息服務平臺進行的其他消費等。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藝術品等數字文化內容的消費。加快建立技術先進、傳輸便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提升文化產品多媒體、多終端制作傳播能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