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戲劇界姹紫嫣紅 源于育“花”有道
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30年來,天津戲劇界先后有32朵“梅花”競相綻放,其中4人“梅開二度”——
姹紫嫣紅源于育“花”有道
楊乃彭、曾昭娟、王平、陳春、趙靖、馬路、齊麗華、楊麗萍、呂洋等老中青三代“梅花”齊綻放,京評梆話等各劇種共聚會。8月16日晚,由天津市文聯、天津市文廣局主辦,天津市劇協承辦的“梅花綻放——天津市榮獲梅花獎演員專場慰問演出”現場,天津市20多位“梅花獎”得主為全市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奉上了一臺劇種豐富、陣容強大、名段薈萃的精彩演出。本著“壓縮規模、節儉辦晚會”精神舉辦的此次專場慰問演出是文化惠民、文化為民、文化樂民的公益性演出,是本市戲劇工作者用自己的藝術成果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具體體現。
“在浮躁成為時代的流行病,在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成為劇壇過眼煙云的時代里,‘梅花獎’的存在和發展難能可貴,對推動新時期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功不可沒。”天津市劇協主席高長德說,從文藝規模來看,天津只有十多個表演藝術團體,而占據半壁江山的交響樂團、雜技團、曲藝團還沒有角逐“梅花獎”的資格,但是“京評梆話”為數不多的幾個劇種和院團先后有32朵“梅花”競相綻放,其中4人“梅開二度”,還有一批“花蕾”蓄勢待發,令人欣慰。
朵朵“梅花”姹紫嫣紅的背后得益于天津市的育“花”有道。30多年來,天津市劇協始終把“梅花獎”申報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使其成為緊密聯系戲劇院團、戲劇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劇協的工作因此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回眸天津30年來‘梅花獎’的申報之路,是天津培養表演藝術人才成果的體現,也是愛花、栽花、育花、選花、護花的全過程。”高長德說,培養優秀表演藝術人才,首先要在認識上有明確的定位,要有‘愛花之心’。”高長德告訴記者,過去感覺天津留不住人才,為此,新時期以來天津在人才培養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從上世紀80年代,天津市政府就把發現培養人才放在發展戰略的首位,把培養演藝人才作為發展文藝事業的根本。
第十五屆“梅花獎”得主、話劇演員張金元說:“在天津這片戲劇藝術氛圍濃郁的沃土里,任何一個‘梅花獎’都不單單是一朵‘梅花’的精彩綻放,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是個集體獎,特別是話劇表演,更是集體創作,需要一臺的好演員來幫襯。”30多年來,從辦培訓班和青少年基本功匯報演出到“文藝新人月”活動,從天津青年京劇團的“百日集訓”到普遍建立青年團隊實現整體接班,從加強藝術學校的建設到從娃娃抓起的“一條龍”人才培養機制,“百家工程”、評選文藝新星和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經過多年的艱苦經營,天津的表演人才迅速成長起來,不僅尖子人才脫穎而出,而且重視配套,共同成長,很多劇團實現了整體接班,有些劇種的人才甚至形成了梯次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
“二度梅”得主、京劇演員王平說:“天津有眾多懂行的老領導、杰出的藝術家,還有對演員要求嚴格、熱情似火的觀眾群,這些因素都在無形中提高了演員對藝術的嚴格追求和自身實力的提升。”同是“二度梅”得主的曾昭娟在“梅花獎”20周年慶祝大會期間不慎摔傷,醫生當時就宣布她藝術生命終止,但憑著對評劇藝術的癡情和堅韌,她反而從中獲得了更深一層的人生體驗,自此一遍遍挑戰自己,從一個圓場、一段水袖重新練起,竟然神奇地重新站立于舞臺并再次斬獲“梅花獎”。“如果沒有對舞臺的摯愛,敬畏,堅守,追求,磨煉,就展示不出‘梅花’最美的姿態。‘梅花獎’是演員的一個標桿,它不僅是對演員表演藝術的評價,同時也是演員今后藝術人生的一個新標桿。”曾昭娟說。
“我們從來不把申報活動看成是一項單純的賽事,總是力求把申報過程變成演員在藝術上總結、提高、升華的過程。”天津市劇協秘書長李鵬說,多年來,天津戲劇界堅持多措并舉,組織專家對演員獲獎以后發展道路的跟蹤服務等等,這些工作都使得天津戲劇的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并在“梅花獎”而立之年結出累累碩果。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