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建筑新秀 競繪“安居”藍圖
經過3天緊張、激烈的評審,8月18日晚,2013兩岸建筑新人獎終于揭曉。臺灣成功大學建筑學系張益修的設計作品獲得首獎,大陸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葉啟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王古恬、閔嘉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馮晴、楊璐,臺灣東海大學建筑學系蕭瑋佑,逢甲大學建筑學系林玫君獲得優勝獎。獲獎的6個設計作品,用創新語言,對現代生活模式、小區居住環境、城市生活以及城市規劃等提出了獨特見解與主張。
16日,由兩岸專家學者共同發起的“兩岸建筑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研討會”在臺北登場,來自兩岸各9所院校的建筑設計新秀在臺北競技,繪制城鎮化發展、理想居住環境的“安居”藍圖。活動主辦方之一的臺灣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孝宇在會上表示,“安己居,樂己業”才能有平衡和諧的生活。兩岸在思考城市發展策略時,共同面對著城市發展、都市更新與當地人文結合的問題。期待這次專業競賽及研討會,能為大陸的城鎮化建設提供具體經驗。
按照評審規定,參賽的每所院校各推薦1至3名大學應屆畢業生,以其畢業設計作品參賽。競賽分為初審、復審兩階段,初審由兩岸建筑系所推派專家學者,及兩位兩岸專家外評作為評委,選出12個作品進入復審。復審則由兩岸參賽學生互評,最終選出6個得獎作品。這是兩岸首次多所院校建筑專業的交流。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王古恬、閔嘉劍此次的獲獎作品是首鋼工業遺址改造。她們設計的作品以“滲透”的理念,把廠房改建為包括演藝、居住、餐廳、商場等在內的城市綜合體,為北京西區增加一個休閑娛樂去處。同樣來自清華大學的孫夢詩的作品也圍繞首鋼遺址改造。孫夢詩說,通過展出的作品看兩岸風格不太一樣,臺灣的建筑設計偏重人文思考,而大陸更重視深入技術層面,可以相互借鑒。
獲得首獎的臺灣成功大學建筑系的張益修,他的設計作品主題化腐朽為神奇,通過對臺南市垃圾焚化廠與掩埋場的技術改造和總體設計,找到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答案。臺灣東海大學蕭瑋佑關注的是臺南市將軍區沿海地帶未來的發展,近些年來,臺灣西部沿海出現的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海岸線退縮、土壤鹽堿化問題,危及民眾的生活與生產,因此,重新思考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變成一個重要且迫切的問題。
此次活動期間,兩岸和海外的學者還圍繞城鎮化的經驗與借鑒、永續都市與都市空間發展、古跡保存與都市更新等議題展開討論。臺灣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彭光輝表示,臺灣面臨都市再生難題,大陸正推進城鎮化建設,兩岸都面臨機遇與挑戰。就土地規劃而言,首先要應對氣候變遷、人為破壞造成的災害頻仍、資源匱乏。其次要謹慎處理大型工農業開發區的規劃,推動鄉鎮零星工農業開發區的轉型。再次,科技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改變生活形態、產業結構、環境發展,如何用新的思維、策略與方法,打造創意、友善、智慧、生態的城鄉環境十分重要。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