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鋼:在國際舞臺講述“中國故事”
“含情紡織孤燈盡,拭淚相思寒漏長。檐前碧云凈如水,月吊棲烏啼雁起。”舞臺之上,女高音歌唱家正動情歌詠“中國版”的《大地之歌》。這部最早由馬勒根據德文版中國唐詩創作而成的交響曲,如今,由葉小鋼重新創作編排,再次顯現了《送別》、《采蓮曲》等古典詩詞的悠遠意境,一次次登上音樂舞臺,成為他創作之路上的又一個鮮明標志。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的葉小鋼教授,早已是人們所熟知的作曲家。交響音樂、影視音樂,在那些不斷問世的名作中,我們聽見了他的人生思考,看到了他的文化情懷。《大地之歌》的成功讓葉小鋼再次贏得了聲譽,但他還想用一種新的方式將自己對中國文明的詮釋推向世界。近日,葉小鋼宣布攜手北京演藝集團,在未來5年內共同打造“中國故事·喜馬拉雅之光”音樂會品牌,為此,他選取了《大地之歌》、《最后的樂園》、《喜馬拉雅之光》這三部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從不同角度呈現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現在、中國的未來。9月22日,這場音樂會即將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音樂廳拉開帷幕,“這次音樂會也屬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范疇,所以我很看重,我希望能用交響樂這種全世界通用的交流方式在國際舞臺奏響中國聲音。”葉小鋼說。
葉小鋼有著很深的傳統情節,傳統文化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賦予了他的音樂作品以打動人心的力量。他懷念父親葉純之,這位已故的作曲家、評論家的豐厚學識,讓他自幼就對中國文化擁有一份獨特的心得,家中豐富的藏書,也讓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眾多經典。“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屈原《九章》和《九歌》,心里頭想著總有一天我要把這些文字變成音樂。后來果真有人請我為屈原的詩譜曲。”其實,在他的各類作品里,京劇、川劇等傳統文化元素也無處不在。
“中國故事·喜馬拉雅之光”音樂會選取的三首曲目中,《大地之歌》蘊含著中國古典意境,通過唐人詩句發出個性的吟唱;《最后的樂園》取材中國當代農村,將中國音韻與西洋管弦樂巧妙融合,顯露出葉小鋼對時代的憂思;而《喜馬拉雅之光》則用音樂向世界展示了我國藏民族獨特的文化風情。為了獲取更豐富的創作營養和學識,32歲那年,葉小鋼曾去美國深造。學成之后,他選擇了回國,用他的話來說,“好像內心覺得,踏在這塊土地上心里才踏實。”回國后,葉小鋼曾經歷了父親離世帶來的悲傷,而與父親的訣別也成為他音樂創作上的轉折點。葉純之在病榻上創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觸動了葉小鋼,他開始思考什么才是音樂的本質、生命的意義。“你聽父親的音樂可以聽出他的人品,仿佛他們那一代人一輩子慘烈的經歷都不曾存在過,到生命的最后還能守護內心的那份溫和。”而父親的這種溫和也在深深影響著葉小鋼音樂創作的走向,“父親去世之后,我的作品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下子沉下來,平靜了很多。”為了寄托哀思,葉小鋼以父親葉純之的舊作為藍本,創作了變奏曲《冬》之三,技術純熟,思索深邃,早年創作中那種“愛折騰”的影子已不復存在。
“年輕的時候,都是喜歡聽貝多芬的,因為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情懷。那時候讓我聽門德爾松會覺得很膚淺很無聊,但如今回過頭來,門德爾松音樂里的那份從容,很悠揚、很偉大。”這種音樂審美上的變化,也折射出一路走來的葉小鋼心態的悄然變化。年輕的時候,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成功,而如今,在鮮花和掌聲之后,他開始渴望更多的東西,比如沉淀,比如回饋。“有時候真想到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做點誰也不知道的事,辦個識字班、教教書,哪怕是蓋幾幢房子。”他也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更多帶有中國烙印的音樂作品帶到更多的地方,搬上更大的舞臺,因為做這些,讓他感覺“我很富有,精神上很富有”。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