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能跳舞——訪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
通過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等形式,展現孔子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氣質,傳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8月中旬,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的民族舞劇《孔子》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并拉開了2013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序幕。孔子怎么跳舞?孔子的思想如何走進舞劇?許多觀眾都有這樣的疑惑,十分好奇。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
記者:孔子這個題材實在不容易用舞劇表現,面臨的難題會很多,觀眾也肯定特別好奇。當初你們為什么要選擇孔子作為主題?
林文增:我們詮釋的是一個被神話之前的凡人孔子,一個有著堅定政治理想的孔子,而且是用最鮮活的舞臺語匯呈現出來的孔子。盡管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孔子, 詮釋這樣一個被無數影視、舞臺作品塑造過的角色極富挑戰性,但是,有挑戰才會有突破,才可以提升。舞劇《孔子》如果成功,恰恰說明我們劇院的舞蹈藝術有了突破,也有了提升。至于孔子能不能舞蹈,這個問題實際是個老問題,因為幾十年來很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大師都曾被舞劇表現過,最初也都有類似的質疑,但事實證明,任何人物都可以走進舞劇。舞蹈的最大長處就是能體現精神氣質和氣氛,而孔子的精神氣質和時代氛圍也是今天的觀眾需要領略的。
記者:《孔子》這部舞劇,從舞蹈意義上看,有哪些特點?
林文增:全劇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等六部分,講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歷史故事,而且把孔子的內心沖突放大為一場舞蹈,在與時代、家國、自然、弟子們的關系中,尋求某種強烈的戲劇感,盡管舞劇特別適合表現禮樂的場景,但這部舞劇并沒有單純以禮樂為表達目的,而是在禮樂的氣氛里加重了人性的刻畫。
記者:這樣的舞蹈,提升了民族舞的現代感,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在您看來,目前民族舞發展的難點是什么?
林文增:如果講難點,我想,還是應回到藝術創作的兩個基本點上,即內容與形式。內容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和認識,形式也離不開對內容的表現、解讀和發揮,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民族舞的發展目前正趨向于多元化,但正是這種在舞蹈形態和表達上的多元化帶來的炫目表象,造成了創作者的諸多困惑和誤區,失去了對形式與內容的準確把握,常常被表面的花里胡哨所誘惑,無法在精神層面繼續開拓。我以為,民族舞的發展,首先要對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思考,否則創作就缺乏厚度,而缺乏厚度就缺乏生命力。我們的喬羽老院長曾說“不為時尚所惑,不為積習所蔽”,要想做到這兩個“不為”恐怕就是難點。
記者:近些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在民族舞的發展上,有哪些探索和經驗?
林文增: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一直伴隨著中國歌劇舞劇院建院以來的半個多世紀。沒有不斷地創新探索,沒有不斷地總結經驗,就沒有從民族舞劇《寶蓮燈》、《銅雀伎》到《籬笆墻的影子》、《南京1937》等成就。我們正在嘗試如何讓創作既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情趣,同時又能傳承古典藝術精髓,傳達出我們對傳統藝術的思考。這次從孔子入手,找尋中國文化的根源,用肢體語言去體現歷史人物的精神,正是我們一直遵循的創作風格。另外,《孔子》導演孔德辛是孔子的后裔——第七十七代孫,主演用的是90后演員,讓最年輕的一代藝術家表現孔子,讓后人表現祖先,這大概也屬于我們的一種探索吧。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