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機制與模式
■要從人的思維、組織、行動上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互動發展
■現代文化產業要遵循“模式引領、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規律
■要高度重視產業模式與技術的融合發展,注重技術育成與轉化
■基地應起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試驗田作用,不能是簡單的物業和中介
科技在現代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文化與科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科技創新是社會文化形態演進發展的催化劑,同時,先進文化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源泉。文化與科技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特征。
當今時代,伴隨著以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文化產業推陳出新——聲光電技術革新給舞臺演藝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音視頻處理以及網絡化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廣播影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出版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出版及大眾閱讀模式,同時,數字化技術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手段。
新興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網絡文學原創、微電影等新的文化創作方式,揭開了自古以來小眾化、專業化文化創作的神秘面紗,實現了人人皆可參與的大眾化、開放式創作,活躍了文化創作市場;網絡社交娛樂平臺為大眾架起了溝通、交流的橋梁,實現了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互動與穿越;內容聚合的應用商店平臺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個體、工作室等小群體文化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文化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及產業化,并創新了文化服務與工業制造的融合發展新模式。
總的來講,科技在現代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提升了文化的創作力、表現力、感染力、傳播力,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擴大了文化消費,推動了文化的產業化,促進了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現代社會文化與科技的高度融合,充分證明了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交融發展是驅動社會進步的歷史規律。
對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認識
隨著高科技浪潮引發的網絡信息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極大沖擊,一批科技企業逐漸成為新興文化的運營主體。傳統文化經營單位由于自身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難以獨立完成適應網絡新經濟的文化轉型發展。而科技型企業面對全球互聯網服務經濟帶來的新機遇,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嘗試網絡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新經濟模式,但這種“科技引領”的新模式遇到了內容資源匱乏的瓶頸問題。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發展?概括來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主要表現在人、組織、活動三個層面。從人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從中學開始就實行文理分科,這影響著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道路,由此而形成了理工科出身的聚焦思維模式和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個性化、發散思維模式,這從人的行為觀念上影響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政府組織職能上,由于我國文化和科技是平行管理方式,缺乏互動機制,也影響了文化和科技的有機融合和互動發展。最后,從社會活動的角度分析,多年來,我國文化發展主要以文化事業為主線,傳統文化領域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發展體系,在評價體系上更注重公益服務和社會效益,是一種群眾性的社會活動;而文化產業發展則以實現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應遵循產業鏈群體性、集約化經濟活動規律。
因此,在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模式下,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流趨勢。因此,“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一定要從人的思想統一、組織的統一、活動的統一上,推動其深度融合、互動發展。
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需遵循的原則
由于文化藝術創作的個性化特征,目前大多數文化經營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手工產品經濟模式,無法做到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盡管由于藝術品高價值能夠給個體創作者帶來較豐厚的利潤,但仍無法實現現代制造經濟的集約化、集團化的高收益。因此,如果套用產品制造業經濟模式運作文化產業,將難以實現高收益、高附加值的規模化經營。相反,采用現代服務經濟模式,以文化運營為主體的協同發展模式經營文化產業,則會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以動漫和游戲的對比為例。動漫目前仍舊是產品制造經濟的運作模式,而且是傳統手工產品經濟的發展方式,運營仍然是賣給電視臺等媒體頻道的類產品銷售模式為主,使得目前大多數動漫公司仍難以擺脫生存的困境。而網絡游戲以運營服務為主要盈利模式,成為了網絡文化產業的主要經濟增長極。
與工業制造業相比較,服務產業產業結構復雜、產業鏈長,包含多重角色,主體是運營商,單靠技術的突破難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優化和重組,發展模式的變革才是產業提升的核心要素。因此,與現代制造業遵循的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原則相比較,現代服務產業發展所遵循的原則需要在前面加上一條,是“模式引領、創新驅動、協同發展”。這是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就像開車一樣,模式好比方向盤,技術是發動機,相互協同才能到達目的地。成功的案例是消費類電子商務,首先有一個好的模式,在技術上解決了網絡支付和快遞兩個關鍵的瓶頸問題,使其成為了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
中國的文化發展體制,一直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以文化事業為主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而所謂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但長期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不分,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缺乏闖蕩市場的實力和能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文化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的首要任務,是要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文化關乎國家社會發展的命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制,仍將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以國有文化企業為壟斷性競爭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完全摒棄以前固有的文化事業與產業不分的發展思維,和一哄而上的群眾性全民運動,改變國有文化企業小而散的文化經營活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文化服務品牌,聯合社會中小文化和科技企業,共同營造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分工明確、有序競爭、協同發展的現代文化服務經濟環境和產業鏈。
科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
國家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以企業為主體、協同創新”,但科學轉化為技術進而形成生產力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的一個難題。從國際上科技促進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來看,主要有四種模式。一種是大集團創新模式,即大集團以自己的研究院作為技術儲備和科學轉化為技術產品的主要實體,一些自己沒有涉及的技術通過強大的資本實力,來收購小的創新單元補充完善自己的創新體系;第二種是創業模式,即一些小的創新單元通過單項技術的革新,加之新的模式,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或者是以上市融資的形式加入大集團行列,或者被大集團收購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三種是技術育成模式,像臺灣由于大企業集團不多,工研院擔負起了科技中介的角色,一方面,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跟蹤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動態,把科學問題培育成為技術實現的方法后,交給企業去實現;第四種則是聯盟創新模式,由產業鏈上下游各方聯合構建產業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和利益分享。
再來看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的現狀。首先在組織模式上,文化集團資產規模較小,無力構建支撐其持續創新的集團科技研究院;科技企業不斷復制西方新興網絡文化發展模式,但與內容資源結合不夠緊密,發展方式受到制約。其次在發展方式上,內容運營為主的模式采用的是技術拿來和夠用主義,缺乏進一步的創新;技術引領模式缺乏與內容提供商的有效合作與利益分享,單打獨斗現象嚴重。產業發展中多重主體爭斗嚴重制約了產業鏈的形成。
文化科技創新應更加注重技術集成應用,因為在服務經濟環境下,想通過原始創新形成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在我們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講文化產業創新的關鍵是模式與技術的高度集成,創新主體唯一性是保障產業鏈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文化科技創新的一種策略是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文化和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相互協同的產業聯盟,選出一個主體,共同探討產業發展的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創新,形成持續的創新發展格局。(作者為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