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從傳統到現代
8月14日,上海書展大幕拉開。本屆書展的重頭戲——第三屆上海國際文學周迎來了一場“城市,從傳統到現代”的對話。
傳統與現代,看似兩極,又難以分割、相因相生,于城市如此,于小說家也如此。在《收獲》雜志執行主編程永新的“激發”下,著名作家賈平凹和國內小說界的“潛伏者”金宇澄以各自的生活與寫作為基,展開了“思想碰撞”。
“我在上海很少講話,我這個講話吧,大家也聽不懂。”賈平凹接過話筒,一開口,濃濃的陜西口音就讓全場的書迷笑開了。
申城連續多日的高溫擋不住書迷們的熱情,對話上午10點開始,9點20分,現場就已座無虛席。
對話主題中的兩個關鍵詞——傳統與現代,這兩極往往能在賈平凹的小說中得到融洽地體現。他說,“少年時期十多年的鄉下生活特別刻骨銘心”,然而,從鄉下來到城市,他又感受到了城市充斥的欲望和壓力。
從傳統到現代,社會和時代的轉型太快了。賈平凹說:“突如其來的轉變,也使得社會矛盾集中爆發。農村過去的廟堂、祠堂,現在一切都沒有了,年輕人都不在了,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我們常常聽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是,現在誰去建設?”
“矛盾越多,作家的創作素材也就越多。”賈平凹說,為了保持寫作的靈感,也為了更真實地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他每年都會跑到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也會去中國最時尚的大都市觀察,“兩頭考察,才能最準確地把握中國社會是個什么樣子。”
站在鄉下看城市,站在城市看鄉下,在賈平凹看來,這樣的觀察才能客觀。
金宇澄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擱筆20年之后,于2012年以滿紙滬語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小說一問世就反響熱烈,一舉摘得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
《繁花》中,金宇澄津津樂道地描寫過去、描寫往事、描寫童年:“我們印象中的時間實際上沒有我們意識到的那么重要,歷史書一頁翻過去就是幾百年。時間越過越快,我想把這些保留下來。而所謂文學藝術,它的功能就像我們看一朵花,看它慢慢打開。”
在《繁花》中,金宇澄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把過去毫無意義的城市生活寫下來了。但即使這樣,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回憶我們的過去,有多少是有意義的?對于個人來講,很多無意義的事情,它會一直留存在你的腦海里,那么,它一定是有意義的,或者是有趣的、好玩的。生活也應該允許有些人寫些瑣碎的東西。”
賈平凹也接過話茬:“有人說過,小說就是個回憶。作家寫作留下那份資料,讓人們看到人世的滄桑,世態的變化,也就可以了。”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