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節慶觀
8月13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提出“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要求。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文化領域的深化,也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前進方向。
嚴格落實中央精神,各級黨政機關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節慶觀,把制止豪華晚會和節慶演出作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帶頭杜絕鋪張浪費,切實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地方熱衷于舉辦豪華晚會,不僅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而且高價請演藝人員,追捧“明星”“大腕”。政府越位舉辦晚會,讓文化演出奢靡之風盛行,不僅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干擾了正常的文化演出市場秩序。
除了公費“追星”,還有的地方利用財政資金在公祭、旅游、特色物產、工程奠基或竣工等節慶活動上大辦文藝晚會。有的地方罔顧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在財政資金不足的時候,通過與企業聯名、向下級事業單位、企業以及個人攤派等方式籌措所需經費,引發群眾不滿。
地方政府介入舉辦大型晚會演出,從根源上還是“文化浮躁癥”在作祟,忘記了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忘記了文化建設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單純把文化演出當成了地方政績的展示。結果,陣容龐大奢華的演出不僅走不出劇場,也走不近大眾,始終只是少數人享有的文化產品。
奢華晚會不僅影響政府形象,也嚴重影響藝術創新。大型晚會數不勝數,舞臺布置動輒投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越來越多的奢華作品問世,不僅造成觸目驚心的浪費,同時,也擠占了精品文化產品的市場空間,讓文化市場成為燒錢游戲,失去本身應追求的文化品位。
目前,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已經成為社會新風,各級黨委政府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改進工作作風、落實八項規定,從根本上杜絕晚會奢靡風,就要先從觀念上轉變錯位的政績觀、節慶觀,還晚會以觀眾喜聞樂見的真實面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廣泛認可。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