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緣何變成噪聲
北京的景山公園,曾是環境清幽的皇家園林,這里不光有豐富的歷史建筑,有明思宗崇禎自縊處,登上景山最高處萬春亭,還可以俯瞰京城美景。中外游客到北京,大多會到景山公園參觀游覽、撫今追昔。然而這樣的一處清幽之地,一度變成了一處歌舞場所。每天有幾十個合唱團體、群眾舞隊在這里自娛自樂。歌聲、樂聲匯成一處,成了噪聲,讓周遭居民不堪其擾,讓中外游客壞了興致,甚至連公園的鳥兒也明顯減少。
其實,又何止景山公園,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園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推開說來,在全國許多城市,公園里的高歌勁舞也已經成為常態,甚至一些烈士陵園都沒有了莊嚴肅穆的氣氛,由此也引發不少矛盾和糾紛。如今,降低公園噪聲已經成為一道公共難題。
到底是誰讓動聽的歌聲變成了煩人的噪聲?我想無過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那么多人只能選擇到公園高歌勁舞,休閑娛樂,凸顯我們的公共文化設施嚴重落后于群眾文化娛樂的強勁需求。這些年來,很多地方熱衷于建設樓堂館所,搞政績工程,卻吝于建設公共文化場館。更有甚者,在經濟利益驅動之下,有些地方原有的公共文化場館比如文化宮、文化館,以及一些演出場所,被改作他用,成為逐利工具。
其次,不知道是缺乏前瞻性,還是有意忽略,一些新興小區的規劃建設,沒有與之配套的公共文化場館,等到圖紙變成了現實,再要補救,已經沒有那么容易。
第三,面對日益嚴重的公園噪聲問題,一些管理單位沒有積極的作為,去研究問題,采取措施,緩解矛盾。
第四,少數人缺乏公德心,在行使自己的娛樂休閑權利的時候,只顧及自己過癮,不體量別人的感受。
顯然,解決公園噪聲問題還要走很長的路。首先,各地政府應該重視群眾文化娛樂的正當權益,加大投入建設公共文化場館。在新建社區的規劃過程中,將建設一定數量的公共文化場館作為一種必須,強制執行。當然這需要時間。不過,在此之前,有關方面還是可以有所作為,比如將改作他用的公共文化設施回歸本來的功用,免費開放給公眾使用,再比如開放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學校的文化場館,錯峰給群眾使用,使之發揮最大效用。
其次,對于公園等管理部門來說,也要想辦法,解難題。比如,景山公園就琢磨建立退場機制,不久前,他們與景山之友合唱團簽下協議,首先從園內53個公園之友團隊開始降低噪聲,要求他們將音箱和擴音設備音量調到90分貝以下,公園工作人員不定時抽測噪音,超標10次的合唱隊將被勸退出園。這個辦法實行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景山公園終于又安靜下來,附近居民也說“終于有個公園樣了”。在既有成效的基礎上,下一步景山公園將根據每個團隊的特點,制定更合理的降噪措施,爭取在全園內實現噪音不超過70分貝。
第三,到公園娛樂休閑的民眾需要繼續提升自己的修養,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盡量不讓自己的行為去造成別人的困擾。你有歌舞的權利,人家也有清靜的權利。共有共享,互諒互讓,才能找到一種和諧相處的平衡之道。
歌聲不應是噪聲,文化不應是點綴。當歌聲回歸優美,文化才成為城市真正的底色。
(編輯:單軒)
· | 重慶紅歌:喚起人們的紅色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