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八月合唱節力推“最”拳組合
8月2日至10日,國家大劇院八月合唱節成功舉辦。自2009年首次推出以來,每年的八月合唱節都會讓觀眾看到不少世界知名合唱團的身影。這一屆的合唱節匯集了來自中國、西班牙、奧地利、英國等6個合唱團體的參加,而且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范兒。
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有根據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編的合唱曲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則主打俄羅斯“懷舊”主題;西班牙納瓦拉室內合唱團與奧地利薩爾茨堡民歌合唱團也是大走“民族路線”……6場音樂會為觀眾勾勒出一幅美輪美奐的世界合唱圖景。
此次合唱節大打特色牌,與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群眾歌詠活動形成了呼應。從1913年李叔同創作三聲部合唱《春游》至今,中國合唱已迎來了“百年誕辰”。中國合唱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數以十萬計的專業和業余合唱組織,若每個合唱團平均30人規模的話,估計有超過300萬常年活躍的合唱參與者。在全國各地,學校、機關、工廠、公園、街頭及農村,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已成為一道美麗的文化風景線。
和獨唱相比,合唱的魅力在于講默契、多變化,合唱團獨特的表演方式、風格多樣的曲目、聲音的超強感染力等因素也是虜獲觀眾的“必殺技”。此次八月合唱節可謂具體而微,國家大劇院也力推“帶你聽、教你聽”的概念。前期宣傳中更是推出了“最具民間特色”、“最萌歌聲”、“最懷舊歌聲”、“最圣潔歌聲”的一套“最”拳。
如何從合唱中聽出感覺,聽出門道,選出心中最喜愛的合唱團呢?合唱指揮家楊鴻年表示,觀眾應從三個“多樣性”來辨別欣賞,一是演唱風格的多樣性,二是演唱技巧的多樣性,三是表演形式的多樣性。他還介紹說:“這次音樂會包含了不少近年來合唱團的獲獎作品,比如彼得里斯·瓦斯克斯繞口令式的《狂歡節之歌》等。”合唱指揮家吳靈芬認為,在合唱中,不僅僅是變化多樣的人聲,舞臺狀態也很重要。如果舞臺表演、肢體語言運用得好,就會和聲音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大大提高合唱的質量。
擁有500多年歷史的英國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帶來的八月合唱節壓軸曲目《和平之歌》《離別之歌》《智慧之歌》等無疑讓人大開眼界,這個擅唱“世俗經文歌”的合唱團,幾乎在呈現一幅西方合唱衍生的歷史。相比之下,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演繹的《自由飛翔》《夜鶯》則空靈甜美、清新朝氣,別有一番韻味。
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團長黃小曼認為,合唱團的演唱是否能夠打動人心,這個來自人類最本能、最直接的感覺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因此現場聆聽最重要。她說:“因為任何一支合唱團的現場演唱都是不可復制的,好的合唱團尤其如此。”(記者 鄭榮健)
(編輯:子木)
· | 千余“小百靈”啼囀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 |
· | 童聲點亮希望——記第五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