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精神 不負歷史召喚
反映國防大學抗大歷程的七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抗大,抗大》播映了。該片本著“堅定信念、鑄牢軍魂,弘揚傳統、搶救史料”的原則,在宏闊的歷史大背景中,采用眾多親歷者“口述歷史”的形式,真實還原國防大學在初創時期、成長壯大時期的重大決策、歷史面貌、關鍵人物等內容,多層面深入解讀,努力呈現蘊含其中的理想信仰、價值追求和辦學理念等內涵。該片史料豐厚,宏觀描繪與細膩講述相結合,聲畫并茂,撼人心扉,是一部反映黨史、軍史和革命史的扛鼎之作。全片不僅在講述歷史,更包含著鮮明的傳承意識,是前輩向后人激情的召喚。
這召喚是穿越歷史的強音。20世紀30年代中葉,抗日戰爭的烽火在中國大地全面燃起。全國各地千千萬萬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他們結伴前行,經過長途跋涉,闖過國民黨、日偽軍道道盤查封鎖,克服重重阻礙,奔向延安,奔向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奔向各地組建的抗大分校。正如抗大校歌中唱道的“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他們中有知識青年,也有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有生活優裕者,有海外歸僑,有來自城市的,也有來自農村的,甚至有國民黨部隊的進步軍官,真正是天下歸心。延安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抗大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這部文獻紀錄片采用過來人口述歷史的方式,配合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加以自然生動的剪輯,真切地表達了老一輩抗大人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受,對抗大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對歷史得失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及對后人的期待。
這召喚是悲壯崇高的歷史回聲。抗大是在抗戰烽火中應運而生的。抗大的前身或者說第一階段是紅軍大學。1936年6月,紅軍到達陜北不久開辦了紅軍大學。毛澤東對紅大寄予厚望,提出要將紅大辦成第二個黃埔,把黃埔未完成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迎接抗日戰爭的全面到來。西安事變發生后,1937年1月紅軍大學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抗大一開始就站在了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前鋒。片中講述的紅大師生參加的瓦窯堡阻擊戰,抗大學員參加的陳莊戰斗,抗大一分校以幾百人的犧牲、掩護了數千軍民從日寇重兵包圍中勝利突圍的大青山突圍戰,都顯現著抗大不懼強敵的軍人本色,血性賁張。今天,我們的國家正處在深化改革攻堅階段,抗大人敢于碰硬,敢于攻堅、不怕犧牲的精神給我們立起一面足資比照的鏡子。
這召喚是充滿深情的。《抗大,抗大》不是資料堆積的文獻紀錄片,編導給我們講述的是有溫度的歷史,觀眾時時能夠感受到涌動其中的情感熱流。這是因為片中貫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博大情懷,貫通著千千萬萬抗大人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博大情懷。我們看到,抗日救國激情使許許多多人遠離了溫暖的家庭,成為抗大人。在背負著民族解放重擔的抗大人心中,這種情懷又是與家庭情感、故鄉情感、夫妻情感、戰友情感絲絲扣合的。在抗大曾傳說著許多革命伴侶的故事。談起當年的婚戀,談起他們共同的文藝創作,談起他們的工作,談起他們曾經的火熱歲月,他們充滿驕傲,充滿甜蜜和自豪。
這召喚給我們多方面啟示。抗大8年歷程中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建軍先要辦學,“有軍必有校,治軍先治校”。將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置,是紅軍的傳統,也是軍隊建設中得來的寶貴經驗。紅軍到達陜北,一項重大決策就是開辦學校,抓緊培訓干部。紅軍大學應運而生。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通過學習總結,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成為迫切需要。隨著全民抗戰高潮的到來,紅軍大學改變名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旗幟飄揚。抗大的教育特別注重從實際出發,與需要結合。從實戰出發的教學,不搞花架子,真正做到練為戰。抗大更注重適用性人才培養。從黨中央最高領導人、著名軍事家到各方面的名師名家名人登臺授課。學員學政治、學軍事、學理論,學文化,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片中挖掘到許多生動的細節,再現抗大如何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活潑生動的講課方式,民主和諧的風氣,給觀眾很深的印象,令人油生感慨。(作者為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