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文學的“魔力”
史華羅畫像 趙和平畫
盛夏的一天,意大利漢學界的權威人士史華羅教授高興地接受了本報的采訪。
記者:您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學習漢語并接觸到中國文化,在那時的意大利,成為一名漢學家并不被社會普遍認同,您的求學之路也承受了一定阻力。是什么使您開始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又是什么使您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中?
史華羅:我在中學時期就對中國文化的很多方面感興趣,常從老師那里零星地聽到關于中國文化、歷史的介紹。慢慢地,我被一個在地理上如此遙遠、在文化上如此不同、在歷史上如此悠久的國度深深吸引,正是這些因素促使我跟隨當時的意大利漢學家開始了最初的學習。后來我又接觸到中國畫,種種富有美感的線條和色彩深深吸引了我。再后來又接觸到中國文學,我便反問自己:這種全然不同的文化對我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對我而言,這種閱讀體驗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與之前閱讀西方的宗教、文學或哲學的感覺不同。
請允許我打個比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因此知識不是對物質世界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種哲學思想同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我一直很好奇,中國文化如何能沿著這種與眾不同的軌跡前進,并且持續了這么悠久的歷史,所以想從基礎的學問開始,更多地了解中國。上大學之后,我曾在意大利中遠東研究院上漢語課。那是一個研究遠東國家特別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機構,在當時的漢學界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我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研究就是從那時開始的。隨后,我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社會發展史和思想演變史這兩個方面。這也成為我研究漢學的起點。
記者:中國文化中有哪些元素最吸引您?您是如何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的?
史華羅:我對明清時期尤為感興趣。首先,這一時期的史料最為豐富。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時的中華帝國已高度成熟,卻尚未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直到清朝中期,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都十分有限,且零星傳入的西方思想并未占據主流地位。所以說,如果想了解西方思想涌入中國以前,中華文明發展到何種程度,就要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狀況。此外,明朝時期的中國取得了多方面的發展,也經歷了多種社會變革,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人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很可惜的是,這種變化卻在清朝戛然而止。滿人統治下的清朝在思想控制方面卻比漢人還要講求正統。不過,即使是在正統思想統治下的清朝,還是有許多文人關注“情感”這一要素。“情”這個字眼有多種含義,例如“情況”“情勢”,但也可以指人的情感、欲望和愛。通過對“情”的關注,我逐漸將研究重點從社會領域轉到了人文領域,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我更加關注中國人的思維,從“情感”變化研究入手,進而研究更為豐富而深刻的核心“文化”意識,由小見大,以情鑒史,通過情感表達的變化來觀察社會價值系統的歷史演變進程。
記者:您對漢學研究的現狀和今天中國的發展有何評價?
史華羅:今天的漢學研究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對這一專業產生興趣,并逐漸走上了漢學研究的道路。在我開始學習漢學的時代,大概只有7、8名同學,而現在,僅僅我的學生就已經有300人。漢學領域的專業劃分也更為細化,僅以意大利為例,意大利各大學里和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有許多,涉及到中國歷史、哲學、文學等許多方面。這些都體現了漢學研究領域的不斷向前發展。
今天的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其背后隱藏的,應該是中國對于外部世界態度的變化,這種態度的變化更是一種傾聽的,理解外部意見的能力,它體現了中國社會最為開放的側面。這種態度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一種理想理念——求同存異,在爭議中求得和諧,即歡迎外來的人士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是一種非常智慧的態度,一種對于儒家思想的新解。
今天的中國社會有著與時俱進的愿望,這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人類是有一種安于現狀的惰性的,因此,不斷地變革并不容易。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具有不斷改變過去,不斷適應現狀的態度和能力。我想,這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秘訣之一。(本報羅馬8月11日電 本報駐羅馬記者 陳曉晨)
鏈接
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出生于1943年,意大利羅馬大學東方學院東亞史教授;《明清研究》雜志創辦人及主編;“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群體想象及情感表達國際科研項目”負責人;意大利漢學學會、歐洲漢學學會理事。
史華羅教授于1966年獲羅馬大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于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明清史的研究,其研究領域從早年的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逐步轉入明清文學史領域,著眼從“情感”變化研究入手,探究更為深層的核心“文化”意識,并力求論證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及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共出版學術專著近60部,發表各類學術文章12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文學中的自然觀》《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孔子與儒家學派》《中國思想通史》等。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