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周口作家群”現象
“一個人剛出生的印象會影響一生,童年的狀態決定一生的狀態,已經成為作家成長的定式”,剛剛在河南省淮陽縣結束的“周口作家群”崛起現象研討會上,周口籍作家劉慶邦這樣說。
作為中國羲皇故都、老子故里、陳楚舊地的河南周口市,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悠久的文學傳統。20世紀50年代,馮金堂的《黃水傳》,白危的《墾荒曲》,胡天培、胡天亮的《山村新人》等優秀作家和文學作品已經響徹中原大地。新世紀以來,周口的文學創作呈現出較好勢頭,一批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文學創作梯隊逐漸形成。2010年8月,中國作家協會授予周口市“中國作家協會周口市文學創作基地”。
“周口作家群”本土作家中現有中國作協會員27人,省作協會員近400人。“周口作家群”梯隊整齊,結構均衡,創作門類廣泛,題材豐富。在年齡結構上,不但有一批實力雄厚的中、老年作家,如柳岸、梁庭華、尉然等,還有一批勢頭強勁、思想活躍的新生代作家,如紅鳥、雷楠囡、郭敖、張培亮等。“周口作家群”隊伍中,還有一大批從本鄉本土走出,旅居外地的周口籍著名作家:劉慶邦、朱秀海、馬泰泉、陳廷一、鄭海凌、趙蘭振、李鑫、谷禾、邵麗、孫方友等。
近年來,“周口作家群”相繼出版了《潁河作家叢書》《綠地叢書》《周口作家叢書》等多套書系,創作、發表、出版長篇小說100多部,中、短篇小說2000多部(篇),詩歌、詩詞作品6000多首(篇),散文1000多篇,評論400多篇,影視作品10余部。連續獲得眾多的文學獎項:柳岸的《燃燒的木頭人》獲得了第五屆“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我干娘柳司令》獲得了河南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尉然的《李大筐的腳和李小筐的愛情》獲得了新世紀首屆北京文學獎、第二屆“河南省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
“周口作家群”旅外作家,創作成績更加令人矚目:劉慶邦、邵麗分別于2001年、2007年,憑借《鞋》《明慧的圣誕》,獲得了第二屆、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劉慶邦的《神木》《啞炮》分別獲得了第二屆、第四屆“老舍文學獎”;朱秀海的《穿越死亡》獲得了第二屆“馮牧文學獎”等。
從2008年起,周口市委、市政府每年撥專項資金30萬元,設立周口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鼓勵本市作家和藝術家多出精品力作。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周口的這一舉措基本開創了河南地市先河。在2012年召開的“周口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頒獎大會上,市領導表示,對周口市文學藝術獎的獎金不但每年遞增,而且還要成立周口市文學院。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