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如何把博物館“掃”回家
覆蓋范圍小 信息不好玩 觀眾不過癮
二維碼,如何把博物館“掃”回家
最近,由國外知名博物館發布的一組調查數據受到關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研究發現,74%的參觀者進館時會隨身攜帶個人移動設備;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針對入館者的一項調查表明,近六成參觀者會利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以此豐富自己的參觀體驗。
國內的博物館、美術館里二維碼的應用現狀又是如何呢?記者先后走訪了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和798藝術區等場所,情形多少令人失望。
百余場展覽覆蓋二維碼的僅3場,解碼信息過于簡單枯燥
在國博參觀的聶鳳怡發現,這里的二維碼實在少得可憐。偌大展館內,布設有二維碼的展場僅有兩個,一處是博物館一層大廳里的10多尊雕塑,另一處是位于南區三層12號展廳的“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
據介紹,館內常設展覽一般不會設置二維碼,倒是短期展覽使用的機會更多一些。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解釋說,常設展覽的作品制作出來的講解詞一般都會放進講解器里,或者要求講解員背熟。“相反,由于短期展覽預留給背誦講解詞的時間較少,二維碼作為一種補充手段就重點布設到了那邊。”
中國美術館早在去年底就首次給展品附上了二維碼標識,不過半年下來,布設過二維碼的展覽一共也就3場,且全部為重要館藏展。這期間,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不下百場,如此算來,覆蓋二維碼的展覽場次還不到5%。
二維碼在798藝術區的應用更不樂觀。在整個藝術區,只有極個別大型藝術機構會在展廳布設二維碼,這些二維碼只能提供關于其機構的介紹,并沒有對具體展品的介紹信息。
美術評論家郭曉川到國外博物館參觀時,一大樂事就是狂掃二維碼。據他介紹,二維碼能夠告訴展品的詳細信息,還能提供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多媒體內容。
可在國內,觀眾獲得的信息就要遜色得多。在國博“明清扇面藝術展”上,掃描展品《翠山古寺圖》的二維碼,內容只有約400字。據反映,在中國美術館剛剛閉展的“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上,有些二維碼提供的信息還不足30字,堪稱“惜字如金”。
有意思的是,這些二維碼附帶了統計信息。有觀眾發現,有的展品僅被10多名參觀者掃過二維碼,較多的展品也才被掃了40多次而已。“你會為了這些枯燥的文字花費自己的手機流量嗎?”有觀眾問道。
專家建議用科技拉近藝術,博物館或增相關應用
其實,觀眾對于博物館里的二維碼還是有著很高的需求。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為期一個半月的“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上,其總掃碼量多達452306次,特別是鎮館之寶《父親》,獲得了10222次的最高掃描總量。
國博方面稱,二維碼的技術開發并沒有困難,但是其用戶群主要是年輕人,而國博是面向各個年齡層的,再加上考慮到現場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因此并不會特意強調二維碼的展示。但其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提出這方面需求,我們肯定會添加二維碼的應用面。”中國美術館也明確表示,今后除了堅持在自辦的展覽中使用二維碼外,還將建議那些前來的外展也適當借鑒這一做法。
“借助科技手段讓藝術科技化,是讓大眾更為親近藝術、文物的新嘗試。尤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博物館、美術館,更應將二維碼這種低成本、便操作的技術作為首選。”業內專家建議。
原稿刊于《北京日報》8月1日第九版
原題《二維碼進博物館僅是一種裝飾?》
展覽加“碼”當用心(本報點評)
馬 龍
本是讓展覽更豐滿的“營養品”,卻乏人問津。雖是傳播“新貴”,但難掩這些二維碼覆蓋面小、內容單調甚至“惜字如金”的事實。既然不能給參觀者提供更新鮮貼近的體驗,淪為擺設也就不難理解了。
作為應用十分普遍的新技術,二維碼本身沒有問題。之所以會在博物館遇冷,恐怕要從它的“幕后推手”身上找原因:服務意識缺、專業程度弱、管理水平低。
作為文化地標,博物館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從2008年開始施行的免費政策,也讓民眾得以“零門檻”親近公共博物館。然而,毋庸諱言的是,這些年博物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并沒有明顯提高,藏品展示依舊大同小異、標簽解說還是千篇一律、便利設施仍然難覓蹤跡……雖有免費外衣,卻難留“回頭客”,免費政策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要提高用戶體驗,讓人們愛進博物館,要做的事兒真不少。但,不妨從小做起,讓服務理念的改善體現在點滴細節之中。由是觀之,二維碼遇冷,小事并不小。
(編輯:單軒)
· | 二維碼進博物館 普及率為何不高 |
· | 掃二維碼看展覽 博物館“一頭熱” |
· | 二維碼進博物館是否僅是一種裝飾 |
· | 巨型二維碼蛋糕亮相京城 |
· | 人民日報正式分步推進報紙傳播形態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