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漢字書寫“保衛戰”該打響了
【事件】 僅有30%的成人寫對了“癩蛤蟆”這3個字;而“間歇”這個常用詞,聽寫錯誤率竟高達40%
【觀點】 遺忘漢字書寫成為一種普遍社會現象的后果可能會影響整個民族文化的記憶與傳承以及話語權
“癩蛤蟆”3個字你會寫嗎?也許這個問題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錄制過程中,只有30%的成人在聽寫大會上寫對了這3個字;而“間歇”這個我們在生活中很常用的詞,聽寫錯誤率竟高達40%……漢字在人們的筆尖上變得生疏和躊躇起來。
乍一看這則報道,筆者不由深感詫異:我們的漢字書寫能力果真到了這種地步嗎?但頗為有趣的是,當心血來潮的筆者自以為是地與同事討論起這個問題時,卻發現我們這些整日與文字打交道的“碼字者”,著實被大家所熟知的“癩蛤蟆與天鵝的故事中”這一主角的名字為難了一把,猛地要寫出這3個字一時還真是不能提筆一揮而就。
可能有人會說,“癩蛤蟆”3個字筆畫太多,不好寫。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電腦、iPad、手機的普及與應用,當鍵盤輸入逐漸代替手工抄寫,提筆忘字似乎已經成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司空見慣的事。對于很多常說常用、頗為熟悉的字與詞,在電腦上用拼音敲打出來非常容易,甚至僅輸幾個字母就能顯示出一連串的字句,但要寫出來有時卻不免讓人犯難,猶豫不決:這個字的左邊是什么,右邊又是什么?到底是木字旁還是金字旁,有沒有那一點?頭腦中的漢字開始變得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手里拿著筆,面對白紙,半天也寫不出想寫的那個字的情況相信很多人也都遇到過。毫無疑問,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明顯呈下降趨勢,漢字書寫正陷入尷尬和危機。
互聯網時代,我們習慣于敲打鍵盤,而逐漸忘卻了手中的紙筆,很多人字寫得歪歪扭扭,甚至患上了“失寫癥”。當然,這并不是否認科技進步帶來的快速與便捷,但與此同時,對于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的書寫我們確實有些怠慢了。“文字是表意的,包含著許多中國文化的核心。手寫漢字是接觸中國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須要接觸手寫漢字,感受漢字”,學者張頤武的話道出了漢字書寫的重要性,對此,筆者深以為然。如果當遺忘漢字書寫成為一種普遍社會現象,人們任由“失寫癥”越來越嚴重,漢字就會從精神層面上逐漸遠離我們,其后果于小處說可能會讓我們退化成為會讀會拼會打不會寫的“半文盲”,不便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于嚴重處說則會影響整個民族文化的記憶與傳承以及話語權。如此,還能縱容我們的漢字書寫能力繼續下降下去嗎?
其實近些年,這一情況也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并紛紛建言獻策。在書法家們的鼓與呼下,書法課就回歸和走進了中小學課堂,對于培養和增強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們的書寫能力極為有益。而近期,一直被“選秀”節目霸占的電視熒屏上,多檔文化類節目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也接連推出,光明日報社等也舉辦了全國漢字輸入大賽,媒體開始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人們關注漢字書寫之危,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必須正視的是,要化解漢字書寫的尷尬與危機,不是光靠著專家學者的呼吁建議,以及一檔節目、一個比賽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這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關注和重視,人們需要對此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意識,真正看到漢字書寫更深層的重要性,自覺增強漢字書寫能力。該是全社會共同打響文字書寫“保衛戰”的時候了!
(編輯:子木)
· | 讓漢字溶于血液——一名字體設計師的故事 |
· | 全國漢字輸入大賽進入復賽階段 |
· | 專家:發揚漢字文化不應僅靠比賽推動 |
· | 讓漢字動起來,美起來 |
· | 漢字的堅守:感悟文化之深 藝術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