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揚漢字文化不應僅靠比賽推動
邋遢、攫取、跋扈、鰥寡孤獨、火銃……這些口頭常用的漢字,你會正確讀寫嗎?近來,央視一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讓許多觀眾認識到了漢字的復雜與精辟,開始重新審視手寫漢字的魅力,國慶長假期間,很多人早起,看9點的節目,掀起一場“聽寫漢字”的熱潮。
老少齊變漢字粉
一個主持人,三個評委,一個個參賽的中學生選手,再加上各式各樣或復雜或簡單的漢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這個暑假檔賺足了中國人的眼球。
因為參賽選手都是中學生,自然引來不少學生族的關注。唐怡今年15歲,在江北一所中學上初二的她經常觀看這個節目。“我很佩服那些參賽者,有些生僻字那么難,他們都能正確寫。”她告訴記者,自從看了節目,在學校里常和同學私下較量誰認識的生僻字最多,還會討論喜歡的參賽者,“我最喜歡的是劉浥塵,他太厲害了。”
家住渝北的談小姐是一名上班族,今年30歲,同樣也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今年9月她第一次接觸到了這個欄目,“看了一場比賽就被吸引了,覺得這檔節目很有意思。”不僅自己觀看,談小姐還推薦給父母,“現在我們一家三口都是節目忠實粉絲”。
節目不僅吸引了年輕的觀眾,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同樣很熱衷。“中華文化的魅力,年輕一代不懂得好好體會和珍惜,可惜了。”楊大爺今年76歲,寫得一手好字,自打盯上了這個節目,他每期必看,“有好多復雜的字我也不認識,活到老學到老嘛,就當是給自己補補文化知識。”
朋友圈比一比聽寫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僅是一檔風靡的電視節目,同樣帶動了網絡上的聽寫潮流。而這些熱衷于漢字拼寫的人被網友戲稱為“聽寫族”。
“suoluo,一種木本蕨類植物,是古老蕨類家族的后裔,可制作成工藝品和中藥,還是一種很好的庭園觀賞樹木。”網友“海燕”是一名婚介活動策劃,熱愛漢字書寫的她,國慶假日期間也在微信朋友圈里發起了一場小型的漢字書寫大賽,“很多好友都是中華漢字的粉絲,受節目的啟發,我們在朋友圈里搞了一場小比賽。”她還透露,早已習慣了電腦鍵盤打字,現在對手寫漢字非常生疏,常寫錯別字,“但現在朋友們聚會,最愛玩的一個小游戲就是比賽聽寫漢字,”她繼續說,“每人自備一支簽字筆和筆記本,玩的時候由一個人說出漢字,其他人寫出來,比賽就看誰寫得最快最好最正確”。
不僅私下較勁,很多“聽寫族”還和節目的選手較量。網友“snail”在網站發表了名為“今天都聽寫了嗎?來曬圖吧”的帖子,而帖子后數十位網友都跟帖發出了當日的“參賽成果”。網友“哩哩”展示了6張她近期的書寫成果:“渾渾噩噩”只寫出了“渾渾”兩個字,“腈綸”寫成了“晴綸”等等,其中出現了上百處錯誤,她坦言:“好多都不會寫啊!”錯誤雖多,細致的她不僅在每一張紙上標注出了錯誤率,還用紅色記號筆拼寫了正確寫法。
重新翻出鋼筆練字
談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習慣了電腦打字,她都記不清楚上一次提筆寫字是什么時候了。“觀看比賽時,好多字我都不認識,只好邊看邊查字典。”疏于寫字的她坦言,現在的識字水平已經快趕不上一個中學生,為此她甚至還翻出了多年未用的鋼筆來練習寫字,“每天早上9點不到就起床等待節目和練習寫字,感覺像是又回到學生時代,重新體驗了一把當學生的感覺。”
“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打印機,字寫得好與壞是評價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60歲的庹大爺是一名退休的小學校長,習得一手好書法,他認為漢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非常看重。雖已退休,他卻還在家收了幾個小徒弟,教他們練習書法,“現在有了電腦,寫字就不再受到重視,紙和筆早已淡出,不再是人與人交流的主要工具。”他還透露,正好借這個機會好好告誡他的學生,要認真對待寫字,因為它仍舊會受到社會重視的。
觀點
網絡時代喚醒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故事的。”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社會學家譚剛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入互聯網時代,漢字等一些代表傳統文化的元素日益被現代人所忽略,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上升,人們追求內在文化底蘊的渴望與日俱增,這種節目的火爆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它還直接喚醒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尊重,“總體上講,節目體現出的心靈文化價值遠大于比賽本身價值。”
他同時還強調,繼承和發揚漢字文化,不能僅僅依靠一場比賽來推動,“真正的推動力量主要來源于系統的漢字文化教學和對漢字的日常書寫使用,這樣才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將文字本身的內涵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編輯:曉婧)
· | 讓漢字溶于血液——一名字體設計師的故事 |
· | 全國漢字輸入大賽進入復賽階段 |
· | 讓漢字動起來,美起來 |
· | 漢字的堅守:感悟文化之深 藝術之美 |
· | 別讓“最熟悉”的漢字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