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反響熱烈
“我是流著淚看完這部電影的,這部片子感人至深,現實教育意義非常大。”河北武安的一位教師看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后在座談會上說的這番話,道出廣大觀眾心聲。自這部電影在河北、北京等地放映以來,好評如潮,各媒體相繼推出綜述、訪談和專版介紹影片反響;座談會上,專家、干部、教師、學生、農民代表紛紛發言,盛贊作品藝術水平和現實意義;在放映現場,觀眾熱淚盈眶,掌聲不斷,有人還特意找到導演和演員暢談感想。
陳力執導、孫維民主演的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61年5月,正值我國遭遇嚴重困難時期,周總理來到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敞開胸懷、實事求是、深入調研,并真誠向老區人民道歉。整部作品沒有任何說教,還原了周總理在伯延的4個晝夜。結合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部電影令觀眾感慨萬千。
在河北邯鄲工人劇院放映時,觀眾認為,影片貫穿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真情和坦誠,最強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提醒人們要敢說真話、愛聽真話。中國影協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主辦觀摩研討會。在研討會上,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評論家李準認為,雖然影片中的具體細節和語言是編出來的,但大的歷史感覺、歷史精神卻是真實的。這給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創作打開了一個思路,抓準歷史的本質、主題和精神,藝術虛構就可以放開手腳。而中國電影出版社總編輯、評論家李夢學則說,這部作品在人情、人性、人格魅力上對領袖人物的塑造是個新突破。
許多專家和觀眾特別欣賞這部影片對當下的觀照,雖然表現的是歷史題材,但參照系始終是現實生活。周恩來到伯延公社調研的基礎就是要聽真話,但時隔半個世紀,這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說,“影片具有一定的當下性,在周總理身上體現了當下社會強烈的心理訴求。”
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系主任路海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等專家高度評價影片的敘事能力,認為從小事入手,用故事表達創作意圖,使作品藝術影響力顯著提升,將我國的主旋律電影創作帶進一個新天地。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