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好教材
撥通導演陳力的電話,巧了,她正好在伯延鎮——她所執導的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的故事發生地。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面臨大饑荒,周恩來總理曾深入河北邯鄲市伯延革命老區調查災情,這段往事至今仍為當地老百姓所津津樂道。去年,當陳力來到伯延鎮作影片的前期調研時,她向當地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打聽:“您見過周總理嗎?”“見過見過,人不賴,可親切了,就在這道上走著呢。”就是這一句大白話,深深觸動了陳力,在采訪過程中,老區人民的淳樸讓她頗為感慨:“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50余年,大部分親歷者都已是70多歲的老人,但當我們一談起周總理的這四天四夜時他們就流淚,說沒有周總理就沒有他們的今天。我們也深受感動。” 她下決心要把這部影片拍好,把她受到的這份感動再傳遞給觀眾。
這是一次特別的拍攝經歷,在拍攝過程中,劇組和村民之間產生了親人般的感情。“老鄉給我們做拽面、油餅,發現我們沒拍完,就焐著,等著。”陳力告訴記者,“影片拍得特別從容,心里盼望著永遠也不要拍完。當電影殺青的那天,我都不敢告訴鄉親們,怕他們難過。”
7月26日晚,伯延鎮的一個露天大戲臺,陳力帶著劇組“回家”了,在這里給鄉親們放了一場露天電影。早早地,戲臺下就聚集了2000多名老鄉,他們拿著自家的長椅短凳從四面八方趕來。放映前,很多鄉親拉著導演和演員的手噓寒問暖,請他們“常回家看看”。“特別溫暖,特別感動!”陳力因疲憊而略顯沙啞的嗓音里難掩興奮。
從5月底開始,在連續兩個月的時間里,陳力與主演孫維民等人帶著影片馬不停蹄地下基層放映:第一輪,邯鄲、武安、涉縣;第二輪,石家莊、西柏坡、阜平……所到之處,均引起了熱烈反響。這段特殊的生命旅程,給陳力留下了很多的“感動”和“忘不了”。
忘不了,影片在武安放映時,大客車從幾十里路外接過來的幾百位伯延的鄉親們,在觀影中用手不斷擦著臉上的熱淚。就是那次,73歲的村民崔天林拉著陳力的手說:“我親歷了這段歷史,那時我才二十出頭。影片中的情景跟當年周總理來的時候一模一樣,周總理就是這么親切,沒架子。影片圓了我們伯延人民五十幾年的夢,讓我們這幫老頭兒老太太活得更有勁頭了。我的孫兒們平時跟他們說啥都聽不進去,一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好日子來之不易,要好好過才對得起咱們國家。”陳力當時就說:“您放心,我們還要回伯延給你們放露天電影,讓所有的伯延人民都能看到。”這次,她兌現了她的承諾。
忘不了,在阜平放映時,散場后,有一個女孩久久不肯離去,工作人員把她請進了研討會的會場。她說自己是農村來的,現在社區工作。出生在70年代末的她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看完這部電影,心潮難平:“周總理親身實踐,走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挖掘最基層老百姓的苦處,然后第一時間作出決策,立馬能給老百姓一個答復。我覺得咱們現在政府的辦事人員,應該提高辦事效率,及時解決老百姓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并不要求多么精細,就像電影中的那碗紅糖水——那么一大鍋水,就一小點紅糖,但老百姓看到的是希望,人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
忘不了,在石家莊市第一中學,電影放映結束后,高一學生任紫茹的嗓子卻啞了: “我控制不住想哭,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太艱苦了。現在許多娛樂節目對我們的心靈是一種毒害,我們需要正能量的凈化。如果早知道這部電影是這樣的,我愿意花錢買票去電影院里看。”90后孩子對影片的喜愛令陳力喜出望外。
陳力忘不了的還有很多:在北京試映研討時多位專家肯定它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阜平的基層干部稱它是一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好教材;老區人民自豪地說,這是演咱們呢,總算有演咱們的電影了,演得太真實了,不知道眼淚是怎么從眼窩子里滾出來的……
在這些“感動”和“忘不了”中,陳力又將啟程:全國范圍的公映推廣,以及第三輪的老區基層點映——山西呂梁、陜西延安。“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是魯迅的話,她用以自勉。一路風塵仆仆,她不覺其苦:“當年周總理也是這么下基層的,我們學習他的精神,把電影送到全國各地,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