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愛”,才經典至“神”
因為有“愛”,才經典至“神”
——《我愛我家》20年常演不衰的啟示
1993年7月,中國大陸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與北京電視觀眾“歡樂”見面,受到連番好評后引發擴至各個電視臺的收視風潮。這個由家長老傅、大兒子志國、大兒媳和平、孫女圓圓,以及二兒子志新和小女兒小凡,還包括保姆組成的北京人家迅速風靡全國。如今,整整20年過去了,《我愛我家》經歷無數次重播,且每次都帶來不俗的收視率。每當電視上出現“我家”的鏡頭,就總會有人坐下來,隨著劇情發出笑聲,因為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我便是“我家”大群忠實粉絲中的一員?!段覑畚壹摇泛我猿蔀橐淮皣裣矂 保诮崭灰恍┟襟w譽為“經典神劇”?從一名普通電視觀眾的角度,我覺得,恰恰可以借用“情景喜劇”中的“喜”、“景”、“情”三個字來找原因,而這些原因對當下的喜劇藝術創作及家庭劇創作也多有啟示。
先說“喜”。作為情景喜劇,最顯著的特征當然是能讓人樂起來。在《我愛我家》中,處處充滿了“笑料”。這首先得益于劇中人物語言的幽默,觀眾在臺詞中能看到無處不在的相聲“抖包袱”技巧,也能看到“很受用”、“九國販駱駝”這些來自《紅樓夢》等經典著作的詞句。更重要的,這種幽默來自生活、符合特定人物角色。比如離休在家的老干部老傅和半下崗在家的曲藝團演員和平,同樣是“閑”的狀態,但他們的語言風格就完全不同。而如今的某些情景喜劇,包括某些相聲、小品,其中的笑點大量采用網絡段子的拼湊,既少了語言上的技巧,也少了文化上的底蘊,更缺乏了生活的“地氣”,于是在當前觀眾“笑點”已經極大提高的背景下,這些作品因“笑果”不夠而受到指責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景”。這里所謂的景,指的是整個社會圖景。《我愛我家》主要描寫的是老傅一家的生活,但人們從中看到的是他們以及他們的鄰里、親朋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其中的人物各有特色,幾乎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整體展示了一幅當時乃至當今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所以,這部劇能在多處引發我們的共鳴。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既離不開社會大環境,也決定著社會大趨勢,因此,家庭劇不可避免地要和社會發生聯系。唯有如此,才能真實動人。眼界決定境界。反觀這些年的某些家庭劇,盡是婆婆媽媽、家長里短,卻很難體現出社會的縱深和寬廣,看著自然也就不過癮,總覺得淺了些。
最后說說“情”。所謂一家人沒有隔夜仇,《我愛我家》中的人物之間總免不了矛盾沖突,正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沖突中才制造出各種各樣的“笑果”。但歸根到底,“我”和“我家”之間的聯系紐帶,還是一個“愛”字。所有的矛盾沖突,也都因為這個“愛”最后都消弭于無形。我們愛看“我家”,就是從中看到了歡樂,更體會到家的溫暖、親情的可貴,體會到“家才是最溫馨的港灣”。而當下的某些家庭劇,從婚戀到婆媳再到育兒,無限制地人為制造家庭矛盾,甚至放大到極致,以此吸引觀眾。據說這些家庭劇已經影響到一些年輕人不敢談戀愛、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對家庭生活產生恐懼。這樣的藝術呈現怎么能傳遞“正能量”?
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家庭結構已經發生不小的變化,老傅一家的生活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但我們仍然愿意看這一家人的生活,因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家庭如何變化,濃濃的親情,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給我們淚水,給我們歡笑。即便你不曾經歷過那一切,卻仍能心有戚戚焉?!段覑畚壹摇穭撛炝艘粋€奇跡:它是中國大陸20年來第一部情景喜劇,但至今仍是最成功的一部。正是因為有“愛”,才成就了這一經典,才讓它“神”了起來。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