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公園“環境整治”亟待調查
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姬少亭 戴盈 岳瑞芳)在過去的兩年中,圓明園遺址公園西北部一度變成了一個喧囂的工地。在那里進行的環境整治修復工程,最近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面對部分專家學者的質疑,圓明園管理處申明,工程依據國家文物局2004年《關于圓明園西部遺址區環境整治的批復》,在施工中沒有破壞遺址。
但是,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跡象表明整治工程存在疑問。有專家學者呼吁,亟待成立獨立調查組介入調查。
疑問一:施工方案為何不公開?
長久以來,居于圓明園東北一隅的西洋樓、大水法建筑遺址群已成為許多游客心目中圓明園的地標。實際上,圓明園遺址公園包括東部的長春園、南部的綺春園以及西部的圓明園本園--歷史上圓明園的核心地帶。這次整治部分是本園內除了九州清晏景區以外的西北地區,占地100多公頃,即將向游人開放。
目前,工程處于收尾階段,正在分階段預驗收。整治包含山形水系的恢復、綠化設施、配套設施建設等。
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指出:“(整治工程)根本性的問題只有兩個:一、具體的施工方案是否得到文物局批準?二、施工時是否嚴格按照方案來實施?”
負責遺址保護工程審核的國家文物局考古處副處長張磊告訴記者,環境整治屬于保護工程的一種,文物局2004年的批復文件是原則上同意,具體的項目內容和考古勘察的審核都屬于北京市文物局管理范圍。
但是,記者連續一個多星期聯系圓明園管理處,希望公開具體施工方案和考古報告,同時致電北京市文物局了解情況。截至發稿時,雙方都沒有給予答復。
疑問二:遺址原始信息是否被破壞?
多位專家指出,在施工開始前,應該先進行考古勘察,出具詳細的考古報告,再進行整體規劃,繼而才能在專家指導下開工。
而圓明園西北部工程的現實情況是邊考古邊整治。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動用挖掘機,地面有被開挖的現象。
“考古勘察就是打探溝。用探鏟,一點一點看,那叫勘察。已經掘地三尺就是發掘。那么考古發掘是否經過批準?發掘過程有沒有記錄?有沒有測繪圖?”謝辰生提出疑問。
圓明園管理處負責文物保護工程的副主任張國斌對工程動用大型機械的解釋是,施工都是避開建筑遺址,全程在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
但圓明園學會專家向記者出示的《圓明園遺址的現存問題》顯示:據不完全的現場調研,僅從濂溪樂處、匯方總春之廟、柳浪聞鶯、武陵春色等處整治情況看,此次整治工程沒有保護遺址上原有的物質遺存,大量原有建筑的基石與柱礎以及河湖沿岸的磡石,從原址被挖出,隨意丟棄堆集一旁,致使這些圓明園遺址物質遺存的最原始信息(如位置、功能)受到根本性的破壞。而在被破壞的遺址之上,又新建了仿舊遺址,包括建于文源閣遺址之東的游客接待中心,自南而北由數個院落、數十間仿古平房組成,尚未完工。
疑問三:整治工程誰指導?誰監督?誰負責?
原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楊振鐸1968年至1987年在圓明園遺址工作了近20年,熟悉園內的山水草木。
在一次工程會議上,當楊振鐸問施工監理公司,為何不分土層深淺、一律使用大型機械施工,是否知道這樣做容易破壞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時,對方反問:“山形水系是什么?”
北京市政府曾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共同編制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00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得到了包括圓明園管理處在內的機構與組織的承認。規劃中明確界定了園內的遺址包括建筑遺址、山形水系和植被,必須整體保護。
楊振鐸曾在景點“濂溪樂處”碰到工人在拿鎬刨地。工人說,不會碰到遺址。楊振鐸追問:“你知道土層有多深?你怎么知道不會碰到?”對方無法回答。
楊振鐸表示,并未看到考古專業人員在現場指導。
法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學院講師、法籍華裔建筑師邱治平說,跟管理處花了很長時間交流,提了很多建議,最后都石沉大海。
(編輯:子木)
· | 圓明園節儉辦廟會 用3000舊燈籠布園區 |
· | 圓明園將辦第五屆皇家廟會 |
· | 圓明園旅游文化展在莫斯科開幕 |
· | 圓明園銅鼠首和兔首國博展出 |
· | 圓明園最早影像現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