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懋向人們展示圓明園玻璃底片
一套有關(guān)皇家園林圓明園西洋樓影像的玻璃底片,在西方消失77年后,忽又神秘出現(xiàn),現(xiàn)存放在臺灣歷史影像收藏家徐宗懋手中。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圓明園的影像記錄。“它是中國影像史的一個神話,后來像美麗的亞特蘭蒂斯般神秘消失。最后再到我手上,是神話重現(xiàn)。”徐宗懋笑聲朗朗地說。
這套影像是由德國攝影師恩斯特·奧爾默1873年拍攝的,共12張,為觀眾再現(xiàn)了這個按清乾隆皇帝旨意建造的西洋建筑群,在被徹底毀掉之前矜持華麗的模樣。這個西洋建筑群,帶有幾分女性嫵媚氣質(zhì)和東方情調(diào)。巴洛克風(fēng)格的裝潢,白色大理石的外觀,在北京湛藍色天空下,倒映在湖面上。
這批底片先被奧爾默帶回德國,1933年,上海學(xué)者滕固把它帶回中國,之后再送去德國,然后就下落不明,在歐洲的某個角落悄無聲息地躺了77年,直到2010年被徐宗懋無意間“喚醒”。
在海峽兩岸影像收藏界,徐宗懋是個響亮的名字。可是,當(dāng)初他卻完全不知道奧爾默底片還在世間。2010年初的一天,他忽然收到日本東京雄松堂古籍書店發(fā)來的西洋樓影像玻璃底片的資料,以及證明底片存在的照片。而且還透露,底片在一位法國收藏家手里,他有意出售。
徐宗懋說:“我當(dāng)時真的嚇了一跳。這不是傳說中的寶物嗎?”有濃厚歷史情結(jié)的徐宗懋立即告訴對方:“4個月湊足資金,一定不要賣給別人。”
3個月籌措到全部資金后,徐宗懋趕緊辦理了交易手續(xù)。2010年5月,歐洲古書畫商帶著底片從英國倫敦飛到日本東京,徐宗懋也從中國臺北飛往日本東京。徐宗懋說:“在雄松堂看到用綿紙包裹、安放在特制木箱中的底片的一剎那,我只覺得恍如夢境。”
在回臺北的飛機上,他緊抱底片,“就像抱著自家初生的嬰兒,既謹(jǐn)慎又疼愛。為什么這個傳說中的底片會找到我?一定是上天給我的使命,要保護好它。我對自己說,奧爾默的玻璃底片終于又回到中國人的土地。這一次它將永遠留在中國。”
正在臺北孫中山紀(jì)念館舉辦的一場關(guān)于大清皇帝在圓明園生活細(xì)節(jié)的展覽“圓明園特展——大清皇帝最美的夢”上,這套底片驚艷登場。其中一張是花園門。影像中的4位西方男子,身著便服,從19世紀(jì)的光影中陡然出現(xiàn):或坐或半躺在花園門的拱門前,神態(tài)怡然悠閑。透過拱門,遠處的圓頂西式?jīng)鐾る[約可見。花園門是連接黃花陣的入口。作為西洋樓景觀中的一處歐式迷宮,黃花陣中心有座西式?jīng)鐾ぁ?jù)說,每逢中秋,乾隆皇帝會在這里舉辦燈火晚會,任由手持荷花燈的宮女,奔走迷宮,先到?jīng)鐾ふ呖傻觅p賜。
奧爾默拍攝西洋樓時,圓明園已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多年,雖是廢墟一片,卻一直有衛(wèi)兵守護。圓明園東北角的西洋樓景區(qū),因位置偏僻,疏于防守,就成了當(dāng)時公使館和在海關(guān)工作的西方人郊游野餐的地方,這其中就有奧爾默。他以自己熟悉的攝影術(shù),為后人留下了西洋樓的綽約風(fēng)姿。
由于對歷史的鐘情和使命感,徐宗懋2000年辭去了從業(yè)多年的新聞工作,開始專心收藏整理與中國有關(guān)的歷史影像和書畫。徐宗懋說,能收藏歷史是上天對他的眷顧。“很多東西不會為了金錢去轉(zhuǎn)讓。比如,奧爾默的底片。上天把歷史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上,我成了它新一代的守護人。最終,我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它成為公共財產(chǎn),讓公眾能分享這些歷史光影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美的價值。”